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基层调研不能偏离“报忧”主调

[ 作者:云霞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9-25 录入:吴玲香 ]

88年前,毛泽东同志进行寻乌调查,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推进事业的基础性工作。调查得越仔细,分析得越透彻,想出来的办法往往最管用。然而,在年复一年的调研活动中,有的地方误入了歧途,上级领导喜欢看亮点特色,而基层干部也乐于“报喜不报忧”。大家的思维始终停留在政绩上,忽视了对问题的反思与整改,必然令调研的预期“打折”,甚至沦为一场“到此一游”的走秀。

人无完人,事无完美。无论推进什么工作,总是挑好的说,选取好的听,主要还是冲动的政绩观作祟。基层干部刻意掩遮不足,努力展示成绩,主要还是“邀功”思想,以期得到提拔重用。而领导干部乐于听“顺耳话”,主要还是想写出一份“亮点纷呈”的材料来,让自己“有面子”。说到底,都没有站在正确的立场,摆正心态,都是抱着自己的“小九九”。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调查的全面性,决定了研究的可行性。如果只听美好的成绩,不收集工作中的问题,主观认知难免片面狭隘,认识理解上出现偏差,导致调查结果失实,在此基础上的研究结果、提出的意见建议,也必然误入歧途,毫无参考价值,对施政决策有害无益。事实上,上级领导的调研方向,会成为基层干部的奋斗重点。领导习惯看亮点,基层为了迎合其口味,必然花大力气打造,甚至投机搞“速成典型”,使正常工作陷入应付的“形式主义怪圈”,助长歪风邪气。

下基层调研,既是为了熟悉情况,也能学到经验方法。只有坚持“喜”“忧”兼听,一并入耳入心,既看亮点样板,也要看弱点短板,才能真正做到调研客观全面真实。在此基础上分析思考,才能找出真问题,想出新方法,改进工作上的不足,使调研活动产生其应有的价值。

改进基层干部的“报喜”心态,重点应在上级领导。只有调研领导真正想听真话实情,重点听不足和缺点,及时纠正浮夸成绩的做法,才能引导基层干部客观反映事实,把工作推进中的不足、遇到的问题全都讲出来。大家共同想办法,相互配合协作解决,替基层干部分忧解负,方能使调研活动在基层喜闻乐见。

(作者地址: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