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莫让基层调研成“烂尾”

[ 作者:周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27 录入:吴玲香 ]

时下,各地各部门都在开展“大调研”,主动迈开腿扑下身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一种做好本职、服务群众的正确姿态,对摸清实情、科学决策、推动发展大有裨益。

然而,有人却表现出无奈和忧虑,每年开展调研不少,给人印象态度诚恳,内容多样,结合意见建议和期盼呼声形成的调研成果也“有理有据”“建议中肯”“丰富饱满”,但具体落实往往没有下文、不少成为“烂尾”,需要排忧解难的问题“涛声依旧”。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题中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比喻说,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是科学决策的基础,调查研究的成果要落脚在决策落实上。如果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因为这样那样的限制,只强调客观原因不做主观努力,“调而不研”“研而不决”“决而不行”,那么就会导致“流产”“难产”甚至“死胎”。

调查研究不仅是发现问题的谋事之基,更应是解决问题的成事之道。事实上,调研是一种工作方法、服务姿态、鉴别运用能力,通过所看所听所见所思形成调研报告不是“终点”,由此转化出解决问题的经验做法才是调研的真正目的、成果体现、价值所在,条件成熟的要马上部署落实,暂时没有条件的也要统筹谋划打好基础,没有政策依据但确是基层需求的要积极向上汇报争取支持,为上级加强顶层设计提供参考。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无论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还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难免会出现新情况、冒出新问题、面临新挑战,这无时不需要发挥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作用。既要“身入”一线,倾听民声、体察民情、汇聚民智,也要“心至”群众,反映民意、搞好论证、科学决策,让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单位:东营区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