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基层调研要紧抓解决问题这个根本

[ 作者:白文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22 录入:吴玲香 ]

“有一种调研叫‘搭台唱戏’,事先打好招呼,然后按照约定的路线图,几点几分到哪里,参观什么、听谁介绍、停留多长时间,几点几分离开,前往下一个地方,听谁介绍,都有完备‘脚本’。”(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17日)

调研是通过在信息收集并研究分析的过程中获得所需要的数据和答案,进而提出建议、制定措施、促进发展,根本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不仅有效解决了党和国家在各个时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有力推动了党和国家建设事业胜利前行。做好调研工作不仅是改善党和政府工作的推动力,更是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抓手。

“打好了招呼、约定了路线、设计了‘脚本’”的调研之路,满眼皆是“形势大好”,欣欣向荣之下有何问题、谁还敢有问题?既没有问题,谈何解决问题,这样的调研意义何在。难怪人民群众会对这种“前呼后拥”“ 莺歌燕舞”的工作方式“嗤之以鼻”“一笑而过”。这样的调研,怎能走进群众、深入人心,如何能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如何能掌握基层工作的难点困境,如何能推动工作的改进,通过调研解决问题的初衷和目的,就是被人民群众笑话的把柄而已。

要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要心中装着疑问、带着问题,把中医“望闻问切”贯彻调研工作始终。要杜绝沿着路线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饭桌之上谈一谈等“演戏”“套路”式调研。要做到以问题为牵引、突出真和实、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既要看数据读材料了解基本情况,更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实际问题。要坚持与群众座谈、认真与党员干部交流,把百姓的期盼、基层党员干部的呼声摸清核准,才能做到在大量和零碎的信息和材料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准原因、发现症结问题所在,进而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方式方法,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调查研究要走出机关、下到基层、深入群众,参与调研工作不仅代表个人,同时也代表组织,工作能力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但工作作风和态度却是从根本上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保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尤为重要。去哪儿提前有“脚本”、 看什么只去“示范点”、座谈会挑选“专业户”,如此调查研究,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不仅是调研工作的大忌,更会在基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心中形成不好的影响和示范,自身问题尚未解决,有何能力为基层解难题、办实事。

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不仅要拒绝“套路”,摒弃“脚本”,拒绝“被安排”、“当戏演”,更要做到心系基层、情牵百姓,自觉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严格廉洁自律,抵制“四风”侵蚀,为基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树立榜样、当好示范。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时间和精力真正用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在调查研究中既要做好本职工作,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又相互学习互相提高,尽力为基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意见。

做好调研工作,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问题,任何脱离实际、脱离基层、脱离人民群众的调研,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调研都是形式主义,不仅背离调研工作的初衷和目的,还会滋生腐败和助长“四风”漫延。“演戏式”、“套路式”的调研,不仅会影响正常工作的推进,更会影响党员干部的形象,蚕食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广大党员干部当引以为戒,自觉抵制。

(作者单位:中共蒲江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