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不仅是党的根本工作方法,也是领导干部和基层一般干部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我处把深入基层调研作为改进工作作风、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抓手,调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一些基层和一些事件调研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主要问题
开展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准确、全面的了解事物的真相和全貌,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从我了解的情况看,在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这一类的“调查研究往往是把调查研究看成是工作中一个程序,并非出自真心想要了解基层真实客观的情况,只是在一些政策的制定和决策的酝酿阶段不得不做出调查研究的样子,或者迫于上级任务压力不得不去完成,只是满足于能够按照要求开展调研就行了的思想。从程序上看,我到场了、“了解”了、有相关的记录和影像资料,这样的“调研”看上去确实很像是在做细致深入的调研,至于能否通过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则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个程序我实施了。显然,这种走马观花似的调研,既劳民伤财,又徒劳无功,对工作更是有害无利。
(二)规定路线,你走我跟。我们有些同志到基层调研时,习惯于按照基层同志事先指定的路线,让他们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你让我去哪我就去哪,你让我看什么我就看什么,只机械的走“规定路线”,没有“自选动作”。去的地方、见的人、拍的照片一般是基层单位按照调研目的和本单位意图事先“精心”准备、认真包装、隆重推出的,听到的也是提前经过严格“培训”和矫正的语言,而与调研无关或者可能影响“效果”的人往往事先被“请出”相关区域。这样的调研双方单位和参与人员心照不宣,听不到群众最真的声音,看不到基层存在的问题,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也就是在调研中基层单位反映了问题和真实情况,而且问题也确实存在,但是听完后没有什么反应,没有追问其问题存在的真正原因。在调研中,只是按照程序,大体询问一下基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简单的作一下记录,但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考虑的则不够充分和细致,把问题汇总后形成调研报告,然后上交了事。至于说如何解决问题、制定对策那是组织的事,能推则推。
(四)看多听少,文胜于行。部分同志很少深入一线调研,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搞所谓的“研究政策、学习文件”,对于基层和一线的各种呼声,只是根据平时听取的汇报材料一知半解,对于各种汇报材料过分的看重,对于深入一线的调查研究反而不大相信,对基层人民的疾苦视若罔闻、对基层的问题视而不见、对解决基层的问题毫无热情、对基层干部的说法人云亦云。这样的人在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往往用材料、用数字说话,证明成绩还是很大的,至于问题一是尽量压缩,二是以产生原因是历史问题、地理问题等等开脱。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解决问题和更好的促进发展上来。因此,作决策的水平就相当欠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影响了单位、部门的改革与发展。
二、成因分析
调查研究作为了解基层情况、促进工作提升、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出现的问题必须要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缺失。在调查研究中出现问题的单位往往是相关人员在思想上没有牢固树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思想,对深入基层调研的认识不够,长期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使一些干部认为这只是一项工作要求,对其重要意义没有完全理解。另一方面,认为开展调研只是工作的一种形式,完全可以通过听汇报的形式来掌握,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基层调研的要求。归根结底,还是对调研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很好的从改革发展大局角度认识到调研对推动工作上水平的重要意义。
(二)群众意识淡薄。部分同志,对工作成绩看的重,对工作中的问题看的轻;对干部汇报看的重,对群众反映问题看的轻。在调查研究中与群众特别是一线人员的距离比较远。
(三)大局意识欠缺。行业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作用发挥,而基层调研,正是进一步凝聚人心的重要平台。通过面对面的谈心交流,不但可以解决基层真实的工作生活困难和问题,更能进一步增进感情,拉近干群关系,从而以更加良好的状态投入工作。有些同志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此不够重视,甚至以没有时间等为借口进行搪塞。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人的大局意识不够强,满足于坐在办公室看材料、听汇报,以为材料上的就是大局、透过材料就能完全看到真实的情况和全局的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调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是贯穿于我们工作全过程的基本工作制度。笔者认为,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转变作风上下功夫。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是搞调查研究工作的每个同志首先必须坚持的一条指导方针,也是做好调研工作包括其他一切工作的最有力的、时时刻刻都不能离开的思想武器。有了这个思想武器,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提高政治敏锐性,坚决地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才能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社会,分析问题,抓住实质。搞调研做结论,才会有科学性、原则性。要树立牢固的群众观,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与本单位的安排和关于落实八项规定的一系列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学习,思想境界才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好地推进调研工作上水平。
(二)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调查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弄清事实真相,把发展现状搞清楚,把问题和原因找准,这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前提,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基础,是取得调研实效的保证。这就要求在调查中做到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现场,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避免从书本到书本、从资料到资料、从文件到文件,要有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调查态度,一丝不苟、艰苦细致的调查作风。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但“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调研中往往会出现不少的困难:飘浮的作风容易使人们不去了解真实情况;能力所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限于体制、机制等因素不能深“求”、不愿深“求”等等。因此,调查研究若缺失了实事求是这一基本要求,其对于政策制定和科学决策的价值就无从谈起。
(三)在措施细化上下功夫。首先要搞清楚基层调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调研之前要制定目标明确、逻辑严密有针对性的调研方案,不仅要有对政策效果的调研,也要有基层干部群众真实的想法和看法。因为调研并非仅仅涉及改革发展大局的大事,更涉及基层干部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对此,要逐项逐条分析调研对象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门别类的梳理汇总后,精心拟定调研课题,认真设计调查问卷,逐一从被访者的角度换位思考,以确保调研过程中能获得更加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四)在吃苦耐劳上下功夫。调查研究不是走马观花或者只看成绩,要深入基层生产生活一线,没有吃苦的思想准备和足够的耐心往往不能真实的感受到基层真实的情况。要勤于调查,勤于记载,勤于思考,勤于研究,勤于写作。如果懒懒散散,东抄西搬,敷衍塞责,热衷于喝酒、打牌、娱乐享受,就难以完成任务、取得实效,就有负于组织的重托。要有甘于淡泊的作风,努力去达到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境界。如果我们的工作和劳动,能为本单位、本地区解决点实际问题、能给基层群众干点实实在在的好事,那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工作。
(五)在注重落实上下功夫。基层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群众的心声能够如实的表现、表达出来,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群众的呼声,特别是群众提出的合理化诉求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才是更为关键的。对此,抓好调研发现问题的整改和反馈不容忽视。这一环节恰恰是很多单位、部门的负责同志最容易忽视的,或者貌似很重视,对于发现的问题今天研究一次、明天研究一次,时间长了往往被淡化或者被眼前的工作所替代,问题的解决也就遥遥无期了。因此,如何进一步在调研问题的落实整改上下功夫,应该成为下一步开展基层调研的一个努力方向之一。
调查研究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工作成败的关键,坚持调查研究经常化、制度化,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不断增强调查研究能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发展需要,才能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也才能不断推进地方经济持续向前发展。
(作者系宜都市陆城街道党工委书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