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众最怨、最恨的问题抓起,对胆敢动扶贫‘奶酪’的,一律严惩不贷!”绵阳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马骏强调。(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26日)
“村上扶贫项目给你分了多少苗木?每个月能领多少补助?”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沙窝村,县纪检干部对照扶贫花名册入户询问,问到的贫困户都摇头。一个“扶贫耗子”现出原形:该村村支书虚构农药、生根粉发票和领取花名册,套取扶贫专项资金9366元。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深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帮助困难地区、群众脱贫奔康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贫困群众的生产水平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但不可否认,仍然有极少数党员干部视扶贫资金物资为“唐僧肉”,不仅“虎视眈眈”,还伺机占有,甚至豪取强夺,致使扶贫领域的腐败案件屡屡上演。一名村支书可以通过虚构农药、生根粉发票和领取花名册,就轻松套取扶贫专项资金9366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些把困难群众“救命钱”当“零花钱”的疯狂“硕鼠”,不仅让人民群众寒心不已、心存怨气,更是让扶贫干部大量工作“白费”力气,让党中央的“温暖”打折扣,影响极坏。
笔者认为,极少数党员干部胆大妄为,公然以身试法,通过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等手段,不断瓜分蚕食、侵吞占有属于困难群众的扶贫“奶酪”,主观原因是极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仰缺失、法纪意识淡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导致组织观念淡漠、纪律松驰,置中央三令五申于不顾、顶风违纪;客观原因是对扶贫资金物资监管不严、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执纪问题还有待加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管控机制还要强势落实。
扶贫“奶酪”,寄托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贫困地区、群众的真情厚爱,是一颗承载着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奔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希望的“种子”,岂容“扶贫耗子”肆意啃食,强化扶贫“奶酪”的监督管理必须动真碰硬,不容有失。
加强扶贫资金物资管理,既要严格落实各项财务物资管理制度,把好扶贫项目的申报、资金物资的申领发放关,确保扶贫资金物资善管善用,真正落实到“刀刃”上,让有限的扶贫资金物资发挥最大效用,有效促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要像绵阳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马骏强调的那样:“从群众最怨、最恨的问题抓起,对胆敢动扶贫‘奶酪’的,一律严惩不贷!”对发生在扶贫领域的贪污腐败和不正之风,要严格采取全覆盖、零容忍的强力监督执纪手段,对胆敢伸手张嘴,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和个人,不论官大官小、钱多钱少,一律严惩不贷,从严从重从快处理,绝不姑息迁就、搞下不为例。
“硕鼠”贪婪,其恶如虎,不仅是为人民群众所怨恨,也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党员干部不可容忍的恶劣行径,对发生在扶贫领域的贪污腐败和不正之风,纪检监察机关务必利剑高悬,强势执纪,震慑常在,为扶贫“奶酪”织起一张安全网,铸就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纪律后盾,决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