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治理扶贫资金“趴窝睡觉”需正本清源

[ 作者:刘荣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08 录入:吴玲香 ]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对脱贫攻坚工作都极其重视,与之相应的,扶贫领域的财政资金投入也日益增加,按理说,这本是一桩好事。但是,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单位的大量扶贫资金却在账上“趴窝睡觉”,并没有真正地用到“刀刃上”,解决扶贫领域的问题。(6月6日 新华网)

扶贫资金是贫困人口的“救命钱”,本应用在脱贫攻坚的“刀刃”上,如今却大量陷入“沉睡”,令人不禁唏嘘。有报道显示,自2014年开始,根据审计署发布的相关审计公告,扶贫资金“到处都缺钱”和“资金睡大觉”的矛盾屡见报端。并且,扶贫资金“沉睡”也几乎成为了一个年年审计年年犯的顽疾。

与扶贫资金“趴窝睡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贫困地区“嗷嗷待哺”,迫切需要扶贫资金推动工作。甚至,有媒体报道,部分贫困村还出现一个“怪现象”:一头,扶贫干部为脱贫工作赊账借钱背上债;另一头,大把扶贫资金趴在账上,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动、不敢用。扶贫资金不能用于扶贫,这种尴尬局面,颇有几分讽刺。

扶贫资金“睡大觉”的一大原因是“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按照之前的体制机制,扶贫专项资金是通过各条线下发的,不只是各条线,各项目之间都设有资金栅栏,往往导致对口项目找不到,只能眼看着这部分资金躺在账户里呼呼大睡。这种资金利用的粗放化、碎片化在纵切面同样存在,由于最基层的贫困县、村等没有扶贫资金使用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当扶贫规划不符合客观实际或者没有做到精准化时,就使得上游转来的扶贫资金下游没法接或者接不住。

为防止扶贫资金“趴窝睡觉”,自然要从根源上加以避免。通常,项目推进缓慢是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找出推进缓慢的原因,改变相关人员疲沓的工作作风,提高业务素质与能力,以精细管理为项目提速。同时,也要加强资金监管,以结果为导向,严格资金监管和绩效评估方面的制度机制,确保资金使用见到实效。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国土资源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