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000万元,用于支持甘肃省贫困革命老区扶贫开发。但甘肃省财政厅相关人员作风慵懒、官僚作风严重,致使中央财政下达专项扶贫资金在省级财政滞留了146天。甘肃省财政厅党组为此积极整改,对滞留“特急”扶贫资金行为严惩不贷。目前,相关责任人受到了免职、降级等查处。(12月16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一边是基层急等着资金用于扶贫,一边是这笔“特急”扶贫资金“睡大觉”滞留了146天。笔者认为,甘肃省在扶贫工作中暴露出来的懒政和官僚作风,并非个案现象,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反思并加以整治。
当前,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关键的冲刺阶段,扶贫资金无疑就是这场战役的“子弹”,如果供应缓慢,不仅会严重挫伤了扶贫干部积极性,而且在造成资金浪费的同时,还会拖延脱贫进度。然而,甘肃省财政厅一行人员却似乎不以为然,面对4000万的专项资金,半年后才完成资金分配。最终,一行人因此受到处分,这也说明了,中央对使用扶贫资金不当的人坚决查处的恒心。
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扶贫资金“睡大觉”,老百姓急需要的“救命钱”不能到位,他们想做的事和想发展的产业,都可能因为缺少资金而胎死腹中。这对打好脱贫攻坚战,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都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大量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不仅增加了资金的占用成本,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影响了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耽误了扶贫战略的推进和发展改革的机遇,可谓弊莫大焉。
要保证扶贫专项资金不躺在账上睡大觉,各地要在源头上把好审批关,坚持科学立项、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申请资金与项目要匹配,对一些项目进行论证后再下发资金。此外,还要实行“阳光操作”,提升全流程的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纪委、经管、财政、扶贫等部门更要做好跟踪监督和指导服务,同时不定期抽检,尽最大可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造福贫困地区和民众。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