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脱贫攻坚战“啃硬骨头”的关键一年,也是大多数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的收官之年。近日,中央财政提前下达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9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909.78亿元,约占2018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60.95亿元的86%,以进一步提高地方预算完整性,加快支出进度,帮助地方提前谋划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民网11月28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年来,党中央不断创新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同时在专项扶贫资金的划拨上未雨绸缪。近日,2019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909.78亿元,提前下达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无疑,扶贫资金在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新修道路、科技示范和技术培训、搬迁安置移民、培植壮大产业等扶贫措施,助力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扶贫资金怎么给、怎么扶,产业怎么发展?一直备受关注,该如何为扶贫资金护好航,也是需要关切的。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在精准。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是脱贫攻坚的“助推剂”。但由于扶贫对象量大面广、资金使用环节多、监管机制不完善、扶贫信息不公开不对称等多种原因,扶贫资金常常成为“蝇贪”“蚁贪”蚕食的对象。从近年查办的案件情况来看,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案件涉及政策落实、资金使用、公共服务等多个环节。犯罪手段则花样翻新,有的雁过拔毛,见缝插针,层层截留;有的无中生有,虚列户头,套取资金;有的借鸡下蛋,隐瞒实情,账外私分;有的权力寻租,猫鼠一窝,上下其手者。
同时,扶贫资金被“搁浅”或是在账上“休眠”也不在少数。假以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不科学,监管不到位,跑冒滴漏堵不住,让扶贫款“打水漂”的问题难以避免,那么,“扶贫投入加上去,干部腐败倒下来”的现象就可能出现。因此,加强扶贫资金科学化、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管,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势在必行,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从严查处。再者,扶贫资金发放到哪里,法治监督就得跟进到哪里。
加大对落扶贫资金的“最后一公里”监督。为扶贫资金护好航,阳光扶贫是第一要务。扶贫资金的使用,贵在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为此,不妨采取“村内上墙,县内上网”的方式,从村委会民主评议扶持对象,到具体支持项目和金额,都要让老百姓充分讨论,并形成会议记录予以公示;每季度、每半年,驻村工作队、乡镇、村委采取联合组成考核组,逐户查看贫困户扶贫项目进展情况,公示扶贫成效;相关监督部门加强对照扶贫资金支出核对。既让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又防止了扶贫资金“趴在账上”或是“跑冒滴漏”。
跃迁之时,当有智勇之策;攻坚之际,最需监督助力。为扶贫资金护好航,相信只要各级各部门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提前谋划,切实管好用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确保资金精准高效使用,确保每一分钱用得明明白白,确保每一分钱物有所值,就一定能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块短板,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