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为加大基层纪律审查和“微腐败”查处力度,成都市聚焦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全面进行动员部署,在全市深入开展为期8个月的专项治理“微腐败”行动。开展信访问题“清仓起底”,发现相关问题线索2385件,实行台账管理、分类处置、限时办结。(人民网 11月2日)
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狠抓惩治腐败等强有力的手段,使不少“大老虎”纷纷落马,在反腐倡廉工作卓显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的“微腐败”同样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利益损害极大。不同于一般的腐败问题,“微腐败”看似问题不大,但损害的不仅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更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成都市此次能聚焦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对“微腐败”进行专项治理行动,正是体现出了党和政府对基层风气建设的进一步落实的决心,直接地提高了大家对作风建设的满意度。
“微腐败”之所以能够在基层大行其道,是因为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很容易造成互相效仿、互相攀比的局面,且因为涉及方面广、边界模糊不清,所以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常常披着人情往来的外衣,打着相互关心的旗号而不被我们所察觉。所以,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虽然专项治理行动对此类的不正之风有着比较强的震慑和抑制作用,本质上我们更应该做到正本清源,努力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不但要在每一个政府工作人员心中形成这样一种自律意识,还要加强监督渠道的建立,决不给“微腐败”留下生存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然而就是因为在这“最后一公里”上经常遇到人为的“关卡”和“路障”,使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不能通畅无阻、落地生根,其中的原因说穿了都是“微腐败”作祟和捣鬼。“微腐败”并非微问题,作为和群众接触最多的基层人员作风出了问题,无疑就会堵住改革善政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有苦难言,“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长此以往更是会严损党的形象,动摇党的根基。
“微腐败”虽微,但危害大,基层作风建设一旦不到位,不仅会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挥霍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也会极大地削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拖慢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越是在群众身边的权力越要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把全面从严治党的压力传导到基层一线,把反腐倡廉一竿子插到底。整治“微腐败”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搞几次专项治理行动了事,也不能仅依靠纪检监察机关“单打独斗”,必须要通过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主体作用和长期的高压势态来形成基层良好的作风和制度环境,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工商行政管理和质量技术监督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