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莫让“微腐败”成为大祸害

[ 作者:陈庆之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0-22 录入:吴玲香 ]

据报道,湖南株洲县龙潭镇原穿石村7户村民接到了县纪委干部送来的5000元“雨露计划”扶贫资金。扶贫资金怎么是纪委送来?原来,2015年该村村主任陈文胜等4名村干部伪造了一份总额为1万元的“雨露计划”扶贫资金发放表应对上级检查,给村民签字的却是另一份总额为5000元的扶贫资金发放表,其余资金被挪作村集体开支。(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些年,一些潜规则侵入党内,并逐渐流行起来,有的人甚至以深谙其道为荣,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微腐败”其实也是一种潜规则,并且由来已久,例如上门看望带点礼物,逢年过节请客吃饭,黑白喜事收受礼金等。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人之常情,他们觉得招待、请吃、送礼、送钱是增进关系、礼尚往来的需要,即使用的是公款。而像湖南株洲县龙潭镇原穿石村村主任的行为,竟将“微腐败”提升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高度,让人不得不感慨:腐败虽小,危害尤大。

“微腐败”亦是触碰纪律“红线”。群众对于高层的腐败不一定看得到,他们平时感受到的往往就是身边的腐败。这类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所产生的腐败问题,虽说所涉的资金较少,但影响恶劣,直接影响党群关系。如果对此类“苍蝇”打击不力,“养蝇为患”,最终“苍蝇”也会变成“老虎”。首先,“微腐败”的存在范围非常广,无论是领导成员还是普通工作干部都可以进行“微腐败”,这会造成不良风气横行,破坏政治生态环境,给党和政府的反腐倡廉工作带来极大阻力。而这种不良风气一旦成形,更会麻木党员干部的神经,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入了贪腐的深渊,无法自拔;其次,“微腐败”往往发生在离群众直接接触到的基层,这种情况往往是群众极度厌恶的,极大地破坏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甚至导致群众失去对政府的信任。最后,“腐败”的本质是没有“微”“大”之分的,一旦踏入“腐败”的泥潭,如果不能及时自我反省,自我救赎,只能越陷越深,直至毁灭。

“微腐败”大多是群众身边的问题,直接侵害了群众的利益,更是让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在群众身边蔓延,如果不加以遏制,就容易出现“根基不牢,地动山摇”的后果,到那时,“微腐败”还微吗?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