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亲属涉权公开是预防“微腐败”的良方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8-13 录入:吴玲香 ]

“书记,今天我来向组织说明问题。”前不久,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杨市村村干部彭某敲开街道纪工委办公室的门,交代了他在征地拆迁中通过虚报征地面积为自己及其母亲、同村朋友骗取征地补偿款的问题。从处心积虑优亲厚友到主动找组织说明问题,促使彭某回归正道的,是正在全市推开的党员干部亲属涉权事项公开制度。据悉,去年,重庆市大足区试点建立党员干部亲属涉权事项公开制度,今年5月,已在全市38个区县推开。(8月11日 澎湃新闻)

“优亲厚友”这一词汇,在近年的扶贫领域还算“高频”,特别是最基层的村社,对上来说,掌握着贫困户、低保户以及一系列涉农政策的初荐权;对下来讲,上面的一些政策到乐村社干部手中可能就“戛然而止”。不久前,媒体就曾曝光某地的危房改造款被村社干部或用来照顾亲戚,或造假资料侵吞,直到检查组发现几处危房时才顺藤摸瓜找出了原因。如何有效防止基层干部在落实政策、运用权力时“优亲厚友”?重庆市探索的“党员干部亲属涉权事项公开制度”不失为一剂预防“微腐败”的良方。

“朝中有人好做官”,自古以来,官员的“优亲厚友”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是那样的天经地义。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整个官场确实存在很大的“诟病”,没有“背景”的普通百姓要想惠民政策“雨露均沾”,那可比登天还难。而在中国共产党治下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早已当家作主,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情高涨,彻底颠覆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官场“惯例”。但是,并不是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坚守为民“初心”,甚至处心积虑“优亲厚友”的现象依然存在,各级监管部门切不可小觑。

近年来,随着“从严治党”的进一步深入,官员的“财产申报”基本已经制度化、常态化,让党员干部的“财产”曝光于阳光下,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确实给广大党员干部戴上了一顶“紧箍咒”。但是,在基层干部的“优亲厚友”问题上,虽然各地都采取了不少的措施,但被查处的多半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巡视组(督查组)发现蛛丝马迹而顺藤摸瓜;二是有十分冤屈的群众举报。这,仍然给一些基层干部留下了监管“真空”,让他们心存侥幸,在政策落实、权力运用中铤而走险。

重庆市推行的“党员干部亲属涉权事项公开制度”,是继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后专门针对“微腐败”高发区的社区、村社党员干部而探索出的一项新举措。这项制度主要通过报告、比对、核查、公示、说明、监督执纪6个环节,建立党员干部亲属关系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库,只要监管部门认真履责,基层干部在申报、审批过程中的“优亲厚友”现象就会一目了然。同时,基层党员干部们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就会多了一分“戒”,不论“亲友”,注重“事实”的良好工作作风就会形成。

当然,“党员干部亲属涉权事项公开制度”仅仅是一项监管措施,要彻底根除“优亲厚友”诟病,还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在这项措施的约束下,逐步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正确、合理地运用手中的权力,随时严格地要求自己,做到“朗如日月,清如水镜”,即使没有监督,也主动不去“优亲厚友”,那就是这项制度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但愿,重庆的“党员干部亲属涉权事项公开制度”这剂预防基层“微腐败”的良方,让基层干部的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