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的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由地方政府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从政府工作实践来看,采用特色小城镇、特色镇、特色小镇等名词,含义都是有特色的小城镇的简称。直到浙江2015年的相关文件才赋予特色小镇一种独特的含义,即非镇非区的多功能创新空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也采用“特色小镇”的叫法。
2016年7月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10月13日在浙江杭州召开的特色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近1年来各地推进特色小(城)镇实践经验,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期公布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等127个镇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培育发展特色小(城)镇,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这是希望特色小(城)镇发挥的四个方面的作用。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时代赋予了特色小镇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为了保证“十三五”期间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做好特色小镇各方面的工作。
1、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创新特色小镇新的制度供给
在经济新常态和城镇化新阶段下,特色小镇不能走传统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应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这就要求在制度供给上进行一系列创新。特色小镇运作机制要“破旧去僵”,做到“活而新”。市场化机制是特色小镇的活力因子。“活”,就是建设机制活。应该用创建制代替审批制,实施动态调整制,彻底改变“争个帽子睡大觉”的旧风气。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上要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摒弃政府大包大揽,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和维护。“新”,就是制度供给新。扶持政策有奖有罚,运用期权激励制和追惩制双管齐下的办法,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给予建设用地和财政收入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用地奖励指标。发展理念要创新,经济发展模式要创新。规划建设管理要创新,鼓励多规协调,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合一,社会管理服务要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特色小站的发展活力。
2、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 处理好特色小镇培育中的几对关系
一是处理好特色小镇与大、中城市的关系,特色小镇与村的关系。小城镇的本质特征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小城镇既有助于发展农村,同时也可以缓解城市的压力。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我在这十几年里从农村体制改革后遍地开花的家庭企业和局限在乡村小天地里的小型社队工业,一直看到正在发展中的大城市的开发区,上亿农民不同程度地离家投工,广大乡镇已换上了小城市的面貌,农村生产力大大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提高。我们这个小农经济的国家已出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宏伟前景。”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而是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而在城乡之间,小城镇成为融合城乡有点的天然载体。根据小城镇这一本质属性,把人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可以得出最大限度发挥城乡两个方面的有点是特色小城镇发展的共同愿景。自觉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处理好与大、中城市的关系,形成对大、中城市的反磁力吸引中心。实行镇、村联动,带动村的发展,处理好与村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坚持市场为主,做到市场主体不缺位、政府引导不越位。特色小镇建设得如何,不在于政府给帽子、给政策,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动力、市场是否有热情。如果只是靠政策、靠资源,缺乏市场基础,肯定干不久,不可持续。因此,特色小镇建设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而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三坚持产城融合原则,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小镇规划、建设管理之间的关系。产业发展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根本动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特色小镇发展的载体,二者应该同步配套发展,实现产、城、人、文一体,避免产、城割裂。
3、以绿色发展为引领 推动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镇也必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同时绿色发展也是发挥小城镇自然生态优势的内在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在指导思想中提出了“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要求。在基本原则中提出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要求,在五项培育要求中,“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和“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两项要求都与环保有关。即要求镇区环境优美,干净整洁。自来水符合卫生标准,生活污水全面收集并达标排放,垃圾无害化处理。其中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两项是特色小镇环保工作的核心要求,其要求高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重点镇的要求(污水处理率70%)。浙江等省的特色小镇规划3平方公里,建设1平方公里的要求是非常有道理的,生态空间的底线、满意、理想格局应该分别占陆地总面积的32%、61%和82%,因此保留66%以上绿色空间(非建设面积)是使特色小镇达到满意的生态格局的基本要求。河北的特色小镇指导意见要求突出节约集约,合理界定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严格划定小镇边界。西藏的特色小镇指导意见提出“保护生态,和谐发展”的原则,这些做法都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体现。总之,特色小镇的建设规模也要与其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满足高新技术人才和新业态的需求,才能达到3A级以上景区的要求,才能做到产、城、人、文一体。
4、以开放理念为引领 打造特色小镇发展的新平台
城镇离不开区域腹地,城镇本质上必须是开放的,只有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坚持开放发展,才能吸引国内外的高端要素和人才,形成特色小镇创新创业的新平台。以浙江为例,浙江省在特色小镇培育中,以全开放的理念,不设门槛、不问出身,敞开大门欢迎各类建设主体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国企、民企、外企、高校,行业领军人物纷至沓来,特色小镇的建设主体英雄荟萃。如鄞州电车小镇的建设主体是央企中车集团,龙游红木小镇的建设主体民企年年红集团,西湖艺创小镇是浙江美院和浙江音乐学院联手建设的,西湖云栖小镇是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博士为主谋划建设的。
5、以共享理念为引领 推动特色小镇包容性发展
特色小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这就要求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包容性发展。我们不能把好的资源和土地一卖了之,造成失地农民。要让当地农民或者居民参与发展,共享发展建设成果。西藏自治区的特色小镇发展提出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发展民生。加快特色小城镇示范点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这个原则抓住了发展的核心,值得点赞。重庆对于特色小镇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市内转移人口和市外来渝在特色小镇示范点创业投资和稳定就业人员,在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特色小镇示范点落户不受务工经商年限限制。针对主导产业开展分类创业就业培训,将特色小镇示范点就业人员纳入农民工培训计划。贵州探索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财政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与城市吸纳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三挂钩”机制。这些做法都是坚持包容性发展的体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特色小镇的培育中,只要坚持融合城乡优点的田园小镇目标愿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经济繁荣、美丽宜居、社会和谐的特色小镇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单位: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与城镇建设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