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书评|曾福生:置于大国发展进路中的十八洞村变迁

[ 作者:曾福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1-21 录入:朱烨 ]

——评陈文胜教授《大国小村》

微信图片_20210929131026.jpg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理想。2012年以来,我国在之前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努力,在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贫困县已经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是世界减贫历史上伟大的实践。“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社会”的深刻认识,把握住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起决定作用的是最短的木板,短板是木桶盛水量的“限制性因素”。因此,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并在座谈会中做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从此,十八洞村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蓝图,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的帮扶,全体村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只用了短短的3年时间就实现了脱贫。在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十八洞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记录、研究、阐释十八洞村的发展,陈文胜院长带领团队,多次深入十八洞村走访、调查、总结、研究,最终合力撰写了这部《大国小村》著作。总体而言,该著作将十八洞村在脱贫攻坚期间的发展和变化置于宏大的大国发展进路中,以全景式、立体式的描述,精彩呈现了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在一个村寨的落实;生动刻画了全体村民勠力同心、战贫斗困、内生发展的精神;细致总结了变化中的十八洞村和不变的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

这本著作从不同角度对十八洞村的脱贫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其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确保十八洞村全面脱贫的一个重要机制。2014年1月23日,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进驻第一天,有村民直接问工作队“这次带了多少钱来”,以后通过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一起办集体活动、“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引入产业发展主体带贫、构建稳定的利益链接机制,以苗族文化为基础实现艺术赋能等途径,极大激发了十八洞村民“我要发展”的激情和热情,积极主动跳出“主观贫困”陷阱。这成为了“十八洞模式”可复制、可推广的重点内容之一。

陈文胜团队具有深厚的“三农”情怀,长期坚持农村调查,将研究根植于中国乡村发展的实践中,坚持把“科研写在大地上”,值得赞赏!


(作者系湖南省农经学会会长、湖南中医大学副校长;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购买方式:

天猫旗舰店:《大国小村》十八洞村的社会学考察 (点击进入购买)  

当当网:《大国小村》十八洞村的社会学考察(点击进入购买)

京东:《大国小村》十八洞村的社会学考察(点击进入购买)


相关链接:

书评|朱有志:用大视野新维度冷静研究小村庄

书评|刘宗林:充满情怀的新时代“三农”学术力作

《大国小村》出版座谈会在湖南师大乡研院举行

陈锡文人民日报发文:脱贫攻坚的生动样本——评陈文胜《大国小村》

武吉海:紧扣时代脉搏 回应时代呼声——写在《大国小村》出版之际

赵成新:打破传统叙事模式的十八洞村研究——评陈文胜新著《大国小村》

十八洞村社会学考察著作《大国小村》新书在长沙首发

湖南日报:社会学考察专著《大国小村》出版

书讯|陈文胜新著《大国小村》出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