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书评|胡守勇:乡村全面振兴最终靠内生动力——评陈文胜教授《中国乡村何以兴》

[ 作者:胡守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8-30 录入:曹倩 ]


16 胡守勇.jpg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意味着“三农”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放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针对“三农”发展和城乡关系调整的战略部署,也是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的关键环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碧蓝壮阔的系统工程,将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无论是理论研究和政策设计都必须保持战略清醒,坚持稳中求进、久久为功,持续回答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个事关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重大问题。

湖南师范大学陈文胜教授的专著《中国乡村何以兴》于2023年4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回应了新征程上“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个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可谓正当其时、恰逢其势。全书秉持作者一贯 “为乡民立命、向乡野求真”的朴实情怀,以实地调查中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作为立论依据,锚定乡村振兴实践中的关键性问题展开了全面探讨。全书首先论述了大国乡村的现代化趋势与方向,然后从乡村规划、教育、产业、文化、风貌、治理,以及县域发展等七个层面深入分析了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对策建议。最后,作者结合自身长期的乡镇工作者、“三农”研究者、高校智库带头人等多重身份,立体式地对“中国乡村何以兴”进行了全面总结和观点提炼。全书直切问题要害、观点鲜明、通俗易懂,彰显着浓浓的“三农情”,散发着清清的“泥土香”,是“把文章写在大地上”的典范。全书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观点,即乡村全面振兴最终要靠内生动力,即需要充分彰显乡村干部群众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选择和根本途径。

中国乡村何以兴.jpg

《中国乡村何以兴》   陈文胜  著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3年4月出版

ISBN:978-7-109-30655-4


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遵循乡村演变规律。在快速城镇化推进中,随着乡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一些乡村必然成为“空壳村”,一些村落必然会消失,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现象,应该对此保持平常心态。作者明确表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要振兴”。在村庄规划层面,要根据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和搬迁撤并类4种不同类型,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在政策引导和服务供给方面,要着眼于乡村演变态势进行动态调整,将资源要素用在“刀刃”上,提高投入效率和服务效能,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充分激发基层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蕴含着一种城乡之间的“间性思维”,突出体现为要树立城市和乡村的平等地位。作者特别提出“站在农民立场来考虑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城乡只有地域和生活方式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等重要观点。只有树立乡村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价值,才能避免用建设城市的方式建设乡村、用发展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只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才能进一步培育乡村干部群众的主体性,真正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

激活内生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高度重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额外难题也有重要价值”。在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遭遇到了强烈的冲击,以至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已经成为举国上下强烈的文化自觉。 “礼失而求诸野”,尽管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在广阔的乡村社会却依然是“倔强的”存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愈久弥坚的生命力。作者指出,要“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怀敬畏之心”,“突出农民的文化主体意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让农民自信起来”,为激发主观能动性创造前提。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农民文化自信之源,因为“有尊严的农民才有可能建立幸福与富强的乡村,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才有可能建立幸福与富强的中国。”

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优化乡村育人用人生态。乡村振兴归根结底靠人。新时代自信自强的新型农民离不开教育的培育和文化的滋养。乡村教育与村庄相互滋养,承载着村庄的前途与希望,从根本上决定乡村能否全面振兴。作者指出乡村育人环境存在“乡村学校在大多数村庄中的空位”“教育资源在城乡教育中的偏位”“乡土元素在乡村教育中的缺位”三大问题,既包括公共教育服务在城乡之间的不均衡,也包括乡土传统文化在育人中的缺位。打破长期以来乡土元素在乡村教育中缺位的现实困境,就需要以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为出发点,将无形的乡土文化,变为有形的乡村教育中的知识体系,促进乡村教育与现代文明同步。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作者敏锐发现当前乡村存在用人方面“一刀切”的“门槛效应”,一方面人才极缺,普遍存在后继乏人的现象;另一方面设立身份、年龄、学历等诸多条条框框,加剧人才的匮乏以及人才匮乏导致的经济落后。为此,必须完善育人用人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关于乡村基层领导班子的配备,作者明确提出要运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根据各个县、乡的实际作为一道“选择题”而非一道“判断题”,不拘一格降人才,将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乡村干部用在恰当的位置上。

激活内生发展动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根本途径,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不二法宝。《中国乡村何以兴》将其作为两条主线贯穿全书,直面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存在的现实性、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积极借鉴美国、韩国、日本等先发国家的经验教训,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角度分别做出了理论阐述和问诊把脉,不乏真知灼见,彰显了本书的重要价值。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学法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老区建设》2023年07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