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大船之航,品牌为帆。品牌是国际市场的通用符号,是构成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知名农业品牌的多少,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大力培育农业品牌、精心呵护农业品牌、积极推广农业品牌、建立健全农业品牌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助农业增效、让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大船之航,品牌为帆。品牌是国际市场的通用符号,是构成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知名农业品牌的多少,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当前,我国不少区域的农业大而不强,产量大、附加值低,产品多、品牌少,特别是不少区域对品牌农业的认识还不到位,管理部门、经营主体、农民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品牌建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促进品牌化发展的新思维、新办法和新手段不足;品牌培育保护制度体系缺失。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参差不齐,品牌培育和保护投入不够,品牌发展缺少统一、系统的规划组织和引导;品牌影响力亟须扩大。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仅停留在局部地域,跨省跨区域的不多,品牌的社会信任度不高,国际知名品牌少,农业品牌状况与农产品大国的地位不相称;区域公用品牌理念有待普及。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尚未整体规划,品牌资源未能得到很好整合,公用品牌制度体系尚未建立,代表国家形象的农产品民族品牌尚未形成……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必须着力打造优秀农业品牌,以强农、富民为核心,以多样化的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品牌化建设,从偏重规模和数量的“吃饭农业”,向更加倚重质量和效益的“品牌农业”发展阶段转换。
大力培育农业品牌
要坚持品质与效益相结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把增加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放在突出位置,优化要素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区域结构和主体结构,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供给侧的质量。要坚持特色与标准相结合,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植根于农产品蕴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要素,充分发挥品牌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文化优势,突出区域、企业和产品特色,以特色塑造品牌的独特性,适应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获得市场的认同、消费者的美誉和青睐。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产业技术、政策体系、服务模式、调控手段等方面培育新的动力机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新型流通方式、传统和现代媒体应用,推动品牌主体把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流通渠道建设,沉淀农业品牌所具备的优良质量、先进管理、科学工艺和文化特色,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农业品牌量变到质变的升华。要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加强政策引导、公共服务和监管保护,营造适宜于农业品牌发展的制度环境,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推动农业品牌的发展壮大,让市场主体在品牌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
精心呵护农业品牌
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标准制修订,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加强标准的宣传推广和使用指导,大力宣传农兽药、饲料添加剂、抗生素使用规范,严格落实间隔期休药期规定,从源头上减少非法添加、滥用乱用现象。要切实加强执法监管,坚决落实最严谨标准、最严格监管、最严厉处罚、最严肃问责的“四个最严”要求,紧盯田间地头,综合治理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土壤重金属污染、非法添加等问题,实施全程、全域、全面监管,推进重点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实现无缝衔接、不留死角,全方位织就严密“防护网”,切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要严格投入品使用监管,落实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推进农药追溯体系建设,严格抗生素准入管理,不批准人用重要抗生素作为兽药使用,逐步退出促生长用抗生素。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大国家追溯平台推广应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业项目安排、农产品品牌评定等挂钩,率先将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纳入追溯管理。要建立农业生产信用档案,将新型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监管名录,建立健全红黑名单制度,严格监测抽检和执法检查,用“二维码”追溯防止品牌假冒,保证优质优价,把质量监管网络编织得密而不漏,让质量成为农业品牌的基因,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积极推广农业品牌
要坚持走多元化的外向型发展道路,在稳定和扩大主导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电商、直供、农超对接、期货贸易等销售渠道,分散市场风险。要加强特色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强产地预冷、仓储物流、加工配送、公益性和共享型流通设施建设,完善冷链监控、物流服务、产销对接等信息服务平台,加快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销地市场信息采集、处理和应用,提升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水平。要深入推进“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制定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专项行动计划,重点推动“三农”电子商务发展,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大型电商平台对接,重点支持名特优、“三品一标”、知名品牌等特色农产品入驻电商平台,开展生鲜农产品与农资电商试点,加快建设一批电子商务运营中心、配送中心和服务站点,有针对性地大力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技术培训。要建立线上线下品牌农产品营销推广体系,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形象、统一推介”的原则,通过展示展销中心、连锁店、主流超市、电商网络等多种渠道覆盖全国营销网络,避免“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优质优价为目标,推动传统营销和现代营销相融合,创新品牌营销方式,实施精准营销服务。要充分利用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产品发布会等营销促销平台,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品牌流通渠道。
建立健全农业品牌体系
要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文化传承等因素,制定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品牌发展规划,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品牌战略实施机制,构建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农业品牌体系,提升产业素质和品牌溢价能力。要加强品牌授权管理和产权保护,有条件的地区要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紧密结合,一个特优区塑强一个区域公用品牌,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及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园区建设,积极培育粮棉油、肉蛋奶等“大而优”的大宗农产品品牌。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组织化、产业化优势,与原料基地建设相结合,加强自主创新、质量管理、市场营销,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创建地域特色鲜明“小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要探索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研究建立农产品品牌、区域品牌的征集制度、审核推荐制度、价值评价制度,将农产品品牌按品种、目标市场等分类,定期发布目录,动态管理,完善、规范和强化对农产品品牌的推介、评选、推优等活动,逐步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鼓励农产品企业做优质量,做好品牌。要建立健全农业品牌监管机制,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加快构建社会监督体系,加强行业治理,维护良性的市场秩序,强化信息化管理,完善诚信体系,实现责任主体全程可追溯,要坚决防止出现砸牌子的情况,切实提高农产品的含金量。农业品牌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要坚持质量为先、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府推动,激发全社会参与农业品牌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加强农业品牌的培育、保护、管理和传播,打造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推动我国农业从数量优势、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转变。
作者系滕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枣庄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