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继勇:给基层减负,别忽视示范点

[ 作者:刘继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1-11 录入:王惠敏 ]

近日,记者在四川、贵州、江西等地采访了解到,各地为基层干部采取了系列“减负松绑”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在个别“示范点”地区,督查检查、迎来送往仍然较多,像走马灯一样,有时候一天就要接待五六拨。(1月4日新华网)

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要严格控制总量和频次,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原则上每年搞1次综合性督查检查考核,同类事项可合并进行,涉及多部门的联合组团下去,防止重复扎堆、层层加码,不能兴师动众,影响地方和基层的正常工作。

对此,各地纷纷为基层干部“减负松绑”开药方,比如湖南长沙市某区将年底原本全面铺开的132项督查考核项目压缩至25项,四川乐山市五通桥区纪委监委机关将各单位半年、全年等22项工作总结合并为一份,江西庐山市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查考核,把基层干部从办公室里“解放”出来,现在一个星期能够去贫困户家一两次。少了各类督查检查考核的羁绊,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和激情。

一般的考察接待、督查检查考核确实在减少,但是部分“示范点”地区却成为了督查检查考核的“重灾区”,有的部门打着督促落实的名号,过度“关注”基层干部,而基层乡镇街道、村居社区等“示范点”,为了应付各类督查检查考核,工作不得不“全程留痕”,专门招聘人员从事资料收集、归纳工作,基层干部表面上减了负、松了绑,实际上却是层层加码。这显然与为基层干部“减负松绑”的初衷相去甚远、格格不入。

诚然,“示范点”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亮点工程”,对其进行“重点关注”本无可厚非。但是,督查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必然会给“示范点”基层干部带来“不可承受之重”。如此,“示范点”不仅不能被打造为“亮点”,反而可能成为发展的“污点”。

“示范点”督查检查考核“玩法”多,其原因还在于形式主义这个顽疾没有彻底治愈,某些单位热衷于做虚功、玩花活,总想设置各种名目假装抓落实,只顾政绩而不顾基层实际,动辄把任务分解下压,将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甩给基层,以“层层传导压力”为名行“层层推责甩锅”之实,为基层干部“减负松绑”,有名无实。

为基层干部“减负松绑”,“示范点”也不能例外,既要拿出更务实的举措打好“攻坚战”,从清理、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破题、立行立改、革除积弊着手,更要一以贯之打好“持久战”,从建立健全制度规定、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合理设置指标发力,让“示范点”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为人民群众干实事、出实绩上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红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