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国经过了20年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即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如果问2018年中国财经界和地域经济发展的最主流趋势是什么?那应该就是从城市发展跳转到乡村振兴了。
我们先看乡村振兴这个领域的市场容量。有研究显示,仅十三五期间乡村振兴的投资规模或超3万亿。其计算方式是这样的:
第一、根据《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新增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13万个,累计达到全国建制村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远超“十三五”之前已完成整治的规模(7.8万个)。
第二、假设按照十九大以来上市公司已中标的项目测算,每个建制村平均涉及投资约2400万元(22.95亿/97个,按照公布了投资金额及建制村数量的项目测算),则“十三五”期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涉及投资规模合计将超过3万亿,可拓展空间巨大。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我想先进的乡村建设理念应该是振兴乡村的内生力和驱动力。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孙君提出的“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这一理念, 科学解读这一理念,它包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乡建观,不仅是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前提,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保证。
这一理念既让我们重新对农村认识,也界定了农村在我国的社会属性。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使全体社会成员树立起农村不同于城市的建设理念,并用其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人与自然、与田地、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加强对以“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为核心内容的理念的学理分析,从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农耕思想、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等视角对农村文化基因、理论基石和实践基础进行二维解读,对顺利推进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维度一、传统智慧
儒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在其传统文化体系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仁民爱物”、“辅相参赞”、“民胞物与”等生态伦理思想,可以说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本质所作的最原始概括和总结。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反对“天人对立”,更是把人与自然界视为相互依存、内在统一的有机体,认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生命是人世间最伟大的道德。“天地之大德曰生”阐释了儒家思想中这一重要的生态道德,孔孟及其后来儒家学者将此“大德”赋予“仁者”所独有,指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认为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自我,做到“载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才能“赞天地之化育”。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在2000多年前就曾强调人们要在善待自然的同时更要遵循自然规律,指出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等人类物质实践活动时,唯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焉;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焉;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为什么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因为不少人以现代化的理论解释中国农耕文明,认为农耕文明所代表的是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观念,中国要快速实现现代化,必须走城市化之路。“建设农村、改造农村的目标也是把乡村建设成城市”这样畸形的观念忽略了当前农村的客观现实,忽略了农民的根本诉求,也忽略了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非但没有带动广大乡村, 相反给农村带来了破坏,在造成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传统文化、道德伦理的衰落、农民在精神观念上进退失据。面对强势的“现代”,农民不再珍惜祖辈传下来的文化,失去了往日的自信和自尊,不再固守物质和文化家园。
所以,作为一个以农耕开国的民族,中国的农村农民保存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农耕技术、农业遗产,还形成了一整套价值、情感、知识和趣味文化系统,除了领先世界的精细化、生态化的农耕方式,以及生产出高品质的食物外, 更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道法自然”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生命本体的参悟智慧。也正是由于这种追求和谐稳定安详从容的农耕文明土壤,才孕育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海纳百川”等特质的中国文化。
在与天、地、人的交流中,中国先民创造了敬天法祖、崇德向善、仁义忠孝、节俭循环的生活智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世界文明进程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们都不能用理论说服人们,乡村必须为城市牺牲,传承了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必须让位给“现代文明”。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消灭了乡村,更没有那一种理论说得清中国的乡村在未来的城市化过程中的命运。
维度二、生态文明
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方略,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整体命运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对于中国的农村尤其如此,在农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本身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型模式。有许多重要经验和规律需要挖掘,需要在现代文明话语中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今天要重新审视农村的生态传统,它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这个优势也被西方学者关注到。美国生态学家小柯布所提醒的:“直接进入生态文明的发展抉择,带给中国一个千载难逢的伟大机会。这个机会是中国独有的领导世界的机会。”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任务,就是让“乡愁”切实落地,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同时,让农村农民农业在现代社会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以振兴。不是简单地回到从前,更不是推倒重来,再造一个完全不同的乡村,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的权益,构建新的乡村精神和理想,唤起农民的文化自觉,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合格人才。这才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要义所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清农学堂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