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声报湖南省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专版(图1)

湘声报湖南省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专版(图2)

 

湖南农业是永不贬值的黄金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徐明华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优势比较突出,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如我省常年粮食产量占到全国粮食总产的6%左右,稻谷和苎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生猪出栏居第二,柑桔居第三,烤烟居第四,森林覆盖率达到56.4%,排在全国第四位。长期以来,我省的农业优势由于历史形成的种种原因,一直得不到充分发挥,农业、农村的发展也因此后劲不足。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如美国、法国、荷兰等,绝大多数也是农业大国、农业强国,是世界农产品的重要输出国。也就是说,农业在发达国家起到了增强经济实力的作用。譬如,美国就一直把粮食作为武器使用,而我省目前粮食生产越多,负担却越重,这种局面如不改观,势必会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影响到农业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影响到全省大局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湖南“一化三基”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深入实施,工业自身发展能力在不断增强,也已经具备反哺农业的能力。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准确把握我省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培育我省农业新优势。

农业是湖南的优势,是永不贬值的黄金,“三农”工作是湖南的大局。要实现富民强省,农业是第一大局,新型工业化是第一推动力。农业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也是富民强省的人才基地。但相比较而言,“三农”工作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应该得到加强。加强农业是我省“一化三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也是湖南的优势产业,新型工业化也包含了农业产业化。所以说我们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要把“三农”纳入现代化体系中,纳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体系中来统筹谋划。

所以必须明确,农业的比重虽然降低了,但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农业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没有变。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们对新形势下“三农”所具有的基础地位、所处的历史方位要有深刻认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要有准确的把握。要立足新阶段、新特征,创新农业发展思路,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要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切入点。

我们强调要加强“三农”工作,就是要运用全球视野、战略眼光,把握好“三农”发展的新趋向,立足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加快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促进农业优势向经济优势、竞争优势转化,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归结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如胡锦涛主席指出的那样,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必须加速推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从当前看,是中国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紧迫任务。从长远看,是中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市场经济道路,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坚定不移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

 

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

湖南省人民政府农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王桂云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全省广泛开展,呈现出蓬勃生机。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领导干部、每个共产党员、每个公民,都应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

第一,要从统一思想认识上去推动。各级各部门在思想和行动上一定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真正把其作为基础地位重中之重的工作去看待,去落实,在地位上不能轻视,在发展上不能忽视,在政策措施上不能歧视。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关键要落实在政策措施上、财政投入上,这要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第二,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推动。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服务三农,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为农民之所为。国家要求为农民办的事,要努力去办,广大农民期盼解决的问题,要尽力去解决,积极为三农工作鼓与呼,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实事。

第三,要从新的科学理念上去推动。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是辩证关系。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和农村这个基础。没有工业就没有农业的深度发展,没有城市,农村也就没有支撑,也不可能有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只有工业农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城乡统筹发展,才会有整个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才会有全省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四,要通过办点示范去推动。办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示范点,要毫不动摇,办出成效,创造经验,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推动整体发展。要把一个村一个村的搞,引导到一个片一个片的搞,以现有示范村为基础,成片培育打造,不断向周边延伸与扩展,成功一片,新扩一片,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电磁波效应。

第五,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去推动。搞新农村建设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

第六,要从解放思想、深化农村改革上去推动。农村要变化,最终要靠发展,发展的根本出路,又在改革。当前农村面临改革的任务还是很重的,如土地制度的改革、经营方式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等等,只有依法有序地推进改革,新农村建设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既是目标,又是任务,实现这一目标任务,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须经过长期而又艰苦的努力。现阶段,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于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第一,要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的长远发展,农民的持续增收,最终要靠产业支撑。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各村实际、自然条件、地理交通环境等,构建产业重心,搞好产业定位,突出产业特色,发展主导产业,宜工则工,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旅游则旅游,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打造品牌。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创造条件,紧紧围绕产业链培育和精品打造,提供服务,包括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市场服务,以及资金扶植,保持产业发展的永久活力。

第二,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气(沼气)、机(机械化),这是新农村建设基础的基础。要在国家投入为主的前提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整合融资投入,致力于这些方面的建设,使农村面貌有一个彻底改观,使广大农民体验到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种种变化。

第三,要推动农民持续增收。要鼓励农民把生产搞好,把产品搞丰富;帮助农民闯市场,通过多种途径,把所生产的农产品顺利销出去,并获得好价钱;在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同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民创造进城就业的岗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减少农民数量;就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民就地转移;提高农民素质与劳动技能,提高农民就业的范围。

第四,要推动改善农村民生。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如教育、体育、医疗、文化、低保、慈善机构等,使广大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子有所教,闲有所乐

第五,要推动农村民主管理与文明创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痛下决心,整治迷信盛行、脏乱等问题。靠教育,靠管理,靠法制,树立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塑造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象。

 

 

 

 

提升服务能力  促进三农建设

 

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副行长  陈奇

 

建设新农村,需要金融支持。近年来,包括农行在内的我省金融部门积极发挥金融杠杆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全面的金融服务,有效促进了我省新农村建设发展。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农村地区资金投入相对不足、金融服务能力相对滞后、金融环境建设还相对欠缺的现实,这对农村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制约,因此需要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增强农村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一、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提升金融服务的关键在于畅通涉农资金投入渠道。为避免投入资金的同质化和完全商业化,应建立法定的“三农”资金投入机制,增加投入渠道,完善投入方式。“三农”资金投入渠道要合理分工,分别确定重点支持对象和范围。通过合理界定,从而建立以财政资金和政策性金融为导向,合作金融、商业金融为主体,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形成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缺位的问题。

农村金融需求是多层次和全方位的,资金和投入并不是金融服务的全部。而农村金融资源的稀缺性也表现在与这些需求相对应的多个方面。因此在促进机构多元化的同时,也要努力促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既要创新面向农村生产的信贷产品,也要为农村消费增长创造条件,提供适合农村消费者特征的、包括消费信贷在内的各类金融创新产品;既要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应用,也要加大农村地区金融知识的普及,发生在城市的各类金融服务创新也应该惠及农村,如通过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改善,在汇兑、清算结算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金融便利。

二、解决资金投入瓶颈制约

农村信贷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单靠银行机构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加强金融与财政、信贷与保险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完善风险分担机制,降低支农金融投入的风险。一是加快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二是积极探索发展基于订单与保单的金融产品,分散农业信贷风险。三是积极创新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降低贷款的信用违约风险,以此完善农村小额信贷增长机制。

农村信贷投入不足的一个关键问题还在于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农村企业和农户又难以提供有效合法的担保抵押。为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农村信用担保模式,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其次,应扶持建立政府牵头、有关涉农企(事)业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基金。再次,拓宽融资担保方式,扩大抵押担保品范围。

三、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

农村金融的良性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村金融业发展的质量。一是广泛开展农村信用评级活动,促进农民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二是完善农村信用的征集、评估、发布与服务体系。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与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建立农村企业和农户信用信息库,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提高失信者的违约成本。四是建立健全维护金融债权的法制保障体系。

 

 

 

                集聚资源要素  做强休闲农业

 

                     中共长沙市委常委、副市长  张迎龙

 

休闲农业是集吃住行游玩购于一体的新兴业态。近十年来,长沙休闲农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目前,全市现代休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共有休闲农业企业1592家,直接或间接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7万人,带动40多万亩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2009年,共接待游客1280万人次,实现收入18.2亿元,占全省休闲农业收入的47.8%

一、科学规划强引导

长沙休闲农业起源于上世纪末以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这一新鲜事物开始出现,我们就敏锐地看到,休闲农业的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小产业”可以做出“大文章”。基于此,我们将发展休闲农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与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统筹起来推进。早在2000年,我市就制定了休闲农业远景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发展模式和开发重点,初步构建了“一环三带四板块”的总体空间构架,即以市区二环线周边良好区位优势为依托的环城休闲农业圈;以百里花卉苗木、百里优质茶叶和百里优质水产走廊为依托的三条休闲农业带;以岳麓山、沩山、大围山和浏阳河丰富自然与人文资源为依托的四大休闲农业板块。

二、创新政策强扶持

近年来,长沙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家乐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休闲农业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领域达到一定规模的,可以享受创业富民、招商引资、税费减免、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金融机构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新增农业休闲项目3年扶持期内,市属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服务性收费按照公开、自愿的原则统一归口收取,税收中地方所得部分全部用于创业扶持。扶持期以后,成长性好的企业可继续给予两年奖励性政策扶持。市财政农业和旅游切块资金中每年都要安排500多万元,专项用于现代休闲农业扶持。此外,各区县(市)也相继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扶持休闲农业发展。

三、优化环境强服务

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水沛温适”的环境。硬件环境方面:长沙市将新农村示范点、城乡一体化试点建设与休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光明村、关山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农村电力扩容、公路通达、安全饮水、环境整治“四大工程”首先在休闲农业布点区域实施。政务环境方面:建立由市乡镇企业局牵头,农办、旅游、规划、国土、林业、畜牧等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休闲农业服务体系。市场环境方面:我市率先全国出台了《长沙市休闲农业星级划分及评定标准》,通过对经营户的周边环境、接待人数、旅游安全、旅游设施、卫生标准和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定,将农家乐划分成五个星级,进行统一授牌,接受社会监督。

四、发挥优势强特色

长沙具有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独特的山水洲城自然风貌,同时拥有省会城市的区位、交通、物流等优势。近年来,我们按照“凸现亮点、打造卖点”的总体思路,包装了一批生态观光游、节庆活动游、民居古镇游等特色产品。3年来,共投资30多亿元,对周洛旅游区、沩山旅游区、灰汤温泉、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靖港古镇等进行了整体改造升级。充分利用城市周边山地、森林、湖泊、水库等,以良好生态环境吸引游客休闲度假,建成了千龙湖度假村、九道湾生态农庄、海天山庄、大明山庄等一批休闲度假农庄。以农业园区、农业产业为载体,集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科技示范、会议接待于一体,建成了浏阳市观赏植物园、望城百果园、滴翠山庄、浩博农庄等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农庄。利用城市周边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鱼塘等,推动休闲农业经济抱团式、集群式发展,让游客感受农家田园生活乐趣,打造出了莲花镇、捞刀河、梅溪湖、天华村、板塘村等特色休闲经济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