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余航:以马克思主义视角审视中国农村

[ 作者:余航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16 录入:王惠敏 ]

——冯和法《农村社会学大纲》述评

《农村社会学大纲》副标题为“中国农村社会研究”,是冯和法于1931年在黎明书局出版的著作,截止1934年共更迭四版,成为中国讨论农村发展的重要著作,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反响。作者有关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论述,较早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确定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对未来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作品年代和作者简介

本书成书于民国军阀混战期间,日益崛起的城市工商业和凋敝破败的农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农村发展和农民生存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对农村问题的看法。但是在各派观点中,多有空谈少有扎实分析,本书序言尖锐地指出,“农村社会问题,内容复杂,是属多元性的问题。凭着主观和情感的偏见去讨论,是不行的呢”,只有扎根于农村实际情况的分析,才能知道中国农村到底怎样,改造农村的方针与计划又应该怎样,以及中国农村应该弄成怎样的体制。为此,作者系统归纳了中国农村的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著为本书。

冯和法出生于1910年,浙江宁波人,是民国时期具有学术代表地位的农村社会学家。年轻时代,冯和法便立志从事中国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历史材料整理和研究工作。1931年,冯和法出版《农村社会学大纲》,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在农村社会学领域确立了奠基性地位。1931年冯和法从国立上海劳动大学毕业后,曾担任上海商品检验局《国际贸易导报》主编,黎明书局副总编。1933年,冯和法所编的《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由上海黎明书局出版,两年后出版续编,深刻反映了中国农村现状。

1933年,在农村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冯和法同陈翰笙、吴觉农、薛暮桥、孙冶方等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4年,陈翰笙和冯和法等人创办了《中国农村》月刊,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农村研究进行了广泛批评,由此形成了“中国农村派”。这一时期,冯和法在《中国农村》上接连发表《中国农产物的原始市场》等重要论文,对20-30年代中国农民生活的悲惨遭遇给予了学理上的揭示。“中国农村派”所确立的基本观点,为毛泽东后来提出的新民主主义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冯和法担任国民政府贸易委员会专员,从事战时茶叶的运销工作。此后,冯和法相继在多个院校担任教授,并在复旦大学开设了我国高等院校中的第一个茶叶专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和法历任全国工商联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为中国农村问题研究和茶叶行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978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由陈瀚笙、薛暮桥、冯和法等老一辈经济学家为首,成立了《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编纂组。冯和法花费巨大心血,将20世纪20-30年代的大量经济调查报告选目整理出来,系统加以编选,于1985年出版了三巨册约一百万字的《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中国展望出版社)资料文集,为农村社会学和经济史研究再次积累了厚重的基础。此外,他和薛暮桥将早年创办的《中国农村》论文汇编成选集出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993年2月24日,冯和法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二、《农村社会学大纲》主要内容

《农村社会学大纲》,原题为“中国农村社会研究”。全书二十余万字,分为12章。本书开篇便从农村社会学的性质及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基本要务出发,概述了一般农村社会学及农村社会的性质、概况、城乡差异等基本问题。

第一章导论涉及了农村社会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性质,包含社会现象与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的性质和中国农村社会研究三个主要部分。第二章农村社会的性质定义了农村社会的性质、特征、种类和问题。第三章从职业、环境、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了农村与都市的差异,讨论了中国农村和城市的分化。前三章以中国农村社会现象为主线,描述和阐述了中国农村人口的构成与现象、土地关系及雇佣劳动、农村金融、农产物贸易等农村社会研究的几个基本领域,特别突出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在遭遇中国现代化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疑难。

第四、五两章触及了中国农村的人口基础这一核心问题,对市面上的材料去伪存真,讨论了农民生活的艰苦处境和农村人口相对过剩的趋势。从第六、七章开始,作者讨论了中国农村的经济机构。作者分析了资本化背景下农村土地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境况,以及租佃关系的变迁情况。

随后作者开始从农村的生产关系及其社会关系的视角出发,试图摸索出农村社会之所以具有上述特质的基本逻辑。第八章用马克思的思想分析了中国农村中的剥削关系,讨论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地主阶级三座大山对中国农村的影响,讨论了剥削关系的一般性质。冯和法从论述中国农村的剥削关系入手,指出中国的农业恐慌及农村破产的现象皆源于中国社会生产关系中的阶级性质。

从第九章起,作者开始讨论中国农村的趋势和政策。农村兴盛离不开农产品生产,也离不开适当的土地分配,第九章介绍了中国农村经济凋敝的现状、农产品种植、耕地情况,描述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灾荒遍地,盗匪横行的境况。第十章土地政策与农村改进中,作者从土地私有制批判出发,讨论了土地平权、土地国有等当时热点思潮,并讨论了国民党的土地政策。第十一章涉及教育与农村改进之间的关系。

第十二章陈述了作者的结论,从中国农村社会的构造、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中国社会组织的趋势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农村的局势。

三、《农村社会学大纲》的论证立场

《农村社会学大纲》的目标是为建立农村社会学这一新兴学科做出一定努力。作者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研究其中某一部分的问题,须从整体着手,才能有正确的解答。而且,技术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更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求改进。把中国今日的农村社会问题、或农村经济问题,只限于个别的技术问题,那无非是避免现实与蒙蔽现实,不仅是错误、简直是罪恶。发挥正确的理论,暴露真实的状况,对他们的批判,实是我们今日急不容缓的唯一的任务”。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作者致力于在现实素材的基础上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农村经济崩溃的主要矛盾和内在逻辑,而不仅仅就事论事,从战乱课税等角度批判之。通过对农村生产关系和剥削程度的分析,作者发现了农村凋敝的必然趋势,并判定世界范围内工业兴起必然伴随农业衰落,而中国羸弱的工商业不能支撑起中国国力。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路解构了中国经济,展现了卓越的大局观,超脱了对一事一地分析农村境况的窠臼。

作者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指出了导致农村凋敝的主要原因。冯和法的上述分析,可以说已对毛泽东有关“三座大山”的革命叙述以学理的方式进行了铺垫。他既不认为农村地主在压迫农民中获得了暴利,也不认为民族资产阶级能够取得胜利,他认识到两者背后都是帝国主义力量。中国农村局势被世界浪潮所主导着,中国农民并不能幸免于难。这一分析思路跳出了对农民和农村的简单同情,分析既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又有完整的逻辑链条,表现出了极高的学理价值。

四、革命的干柴:中国农村的高度崩溃

中国农村的崩溃引发了世界的关注,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作者再版自序指出:“中国农村经济的高度崩溃,促使各阶级的人们,都为之惊慌失措。帝国主义者与国内工商业者的商品市场之衰落,统治者的税捐来源之枯竭,地主豪绅的地租与高利贷之低落,以及下层小农的颠沛流连,各阶级的人们,没有不受到最严重的直接的打击。由之而引起的连年的灾荒,不断的战争,普遍的盗贼,不但将使中国社会全部破坏,而且已成为重要的世界问题”。农村的崩溃带来了大量不满现状的劳动者,而羸弱的民族工业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就业机会,这部门劳动者宛如干柴烈火,随时可能被革命的火焰所点燃,威胁整个社会的稳定。随后的中国革命证明,谁能取得农民作为革命的同盟军,谁就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中国农村生活状况极不稳定。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看,作者用150元作为贫困线,则大部分家庭处于贫困线一下,只能通过外出做工、出卖家当等维持日常。农村日常的热量摄入不断恶化,造成了普遍的营养不良和寿命缩短。农村崩溃的重要原因是农民生活的困苦和家庭手工业的破产。除了苛捐杂税和战争之外,农村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入侵给农村带来了天然的不稳定性,这一点不可能随战争的停滞而消除。农村土地多集于地主,其中不在乡地主多为大地主,在乡地主多为小地主,后者对租税要求更重,也通过高利贷等形式牟利。对南方的肥沃土地而言,一年产出的大半要交作地租,以致出现自耕农宁愿租出土地给他人耕作的悖论。而小农日益沦为佃农,生活没有保障,稍有风波就陷入高利贷的漩涡不能自拔。每家田地愈少,而维持生产的资本不得不上升,产出口粮不能糊口,只能靠家庭手工业贴补。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入侵打破了农村生产仅有的平衡。大工业下,廉价产品日渐侵入内地,挤压了家庭手工业的空间,手工纺织业渐次破产,使得小农断掉了出卖自身劳动的最后途经。中国各地普遍出现了大规模人口危机,这不仅是清后期以来人口爆炸的结果,也是农业生产凋敝、地贵人贱的必然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击下,少部分农民得以进入城市获得糊口机会,大部分农民只得漂浮在乡土之上,甚至背井离乡成为流民。作者描绘道:“中国农村经济崩溃的趋势,另一表现便是中国农村劳力的过剩。因为农村组织起了动摇,农民虽有劳力,也无处可用。劳力的过剩一方面直接促进农民的普遍贫乏,他方面即供给兵匪盗贼的来源。两者又互为因果,更迅速地促成中国农村的崩溃。”这标志着中国农村进入到马尔萨斯循环当中难以自拔,中国革命的大势不可避免。

五、中国农村崩溃的原因归纳

这一崩溃的背景是中国社会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冯和法引用考茨基的主张,认为帝国主义实有征服一切农业国家的欲望,而为资本主义极端发展的一种产物。这也是列强争相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原材料和倾销地的原因。中国农村问题必须放在世界大潮下来研究。

冯和法认为:“中国农村中的剥削关系,虽由多种形态表现出来,其中最主要的,且为决定一切剥削关系的中心势力,当然是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帝国主义利用商品经济的势力侵入中国农村后,农村社会组织发生解体,农村生产模式无法继续。封建势力的残余“因交通的阻碍与各地生产方法的地方性浓厚,封建势力仍占统治地位,形成各省区封建军阀以剥削农民。”另外,军阀势力,都带有帝国主义“买办化”的性质,不断举外债、发公债,并在货币流通领域令纸币和辅币泛滥,再在农民头上暴敛各种苛捐杂税,导致广大农村地区入不敷出,濒临破产。而地主剥削方式主要是田租加上高利贷,导致农村自耕农大面积破产,面临生存危机。

六、评述

《农村社会学大纲》的一个杰出的贡献,是强调社会生产关系对于农村社会结构所发挥的实质作用。作者提到:“人类所有的活动,几乎都是农业生产关系的历史。”作者不同意把农村面临的问题作为农村崩溃原因,而把农村遇到的十余个主要问题归结于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生产制度,并追溯到生产制度所依托的所有制结构。

本书另一个杰出的贡献是对鱼龙混杂的原始素材去伪存真,给了中国农村一个相对完整的描述,刻画了中国农村凋敝状态和内在原因。在民国的战乱中,人口、土地、生产等调查质量低下,各类统计之间差异巨大,结论多有互相矛盾之处,本书不但引用了相对准确的数据,还依次指出了现有数据可能的缺漏,对读者了解农村情形有着很大帮助。

冯和法认为,今日中国农村社会的问题,并不是自然的、静态的技术问题,而是人为的、动的社会关系。作者由此推断出,诸如兵祸、穷困、人口过剩、资本倾销等背后都是生产关系在驱使,内在驱动来自于中国农村畸形的人地关系和生产关系,私有制需要遭到无情批判,外在驱动力是世界经济浪潮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中国,推动了中国传统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化。于是作者说“中国农村社会数千年来仍保持着相对自给的经济组织;根本的构造很少变化。但自国际资本主义侵入后,中国农村社会的根本构造也发生了动摇。”

需要肯定的是,作者这一分析范式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是超前的,透过诸多表面现象看到了背后的驱动力量。总体而言,该书是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不可不读的重要著作,也是了解中国革命历史不可不读的学术文献。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本》第六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