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是实施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也是解决深度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主要是居住在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恶劣、发展条件严重欠缺的农村贫困地区。 2016~2020年,扶贫搬迁任务重大,需完成全国22个省(区、市)约1400个县(市、区)约9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搬迁脱贫任务,同时,各地计划同步搬迁约647万人。
一、易地扶贫搬迁的进展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2016年和2017年对8省(自治区)16县的2185户易地扶贫搬迁户进行的跟踪调研,2017年跟踪调研到1898户,其中已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432户,同步搬迁户24户,调整户66户,清退户31户,未搬迁户1345户。
在跟踪调研的1898户农户中,房屋已建成的有715户。房屋建成的715户中,已交房或验收的有582户,未交房/未验收的有133户。已搬迁的4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面积为22平方米,符合政策要求,户均负债7179.1元,低于国家设定的1万元上限标准。已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搬迁方式以分散搬迁(74%)、集中安置(71%)为主,安置点以村内安置(71%)为主,新房建筑方式以统规统建(51%)为主、统规自建(37%)次之,但95%的贫困户未收回宅基地,宅基地已复垦的仅为22%。
二、异地扶贫搬迁前后的农户变化
已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前后,在收入水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收入大幅度增加,年人均纯收入从2337元增长到4003元,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是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占了收入增额的近八成。二是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饮用水源为自来(流)水的比例从50%提高到98%,如厕条件从75%为旱厕、23%无厕所变为83%为水冲式厕所。三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升,垃圾处理方式从随意倾倒为主(58%)变成固定倾倒且专车收集运走为主(65%),通宽带或移动互联网通讯的比例从9%上升到41%;与各种机构或公共设施距离普遍缩短,搬迁户获得各类公共服务更加便利。
三、异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措施
当前搬迁户已获得的后续扶持政策主要在生产和就业方面,约28%的搬迁户得到农业生产扶持,20%得到本地就业扶持,还有25%获得技能培训机会,另外也有17%得到了社会保障。搬迁户进一步需要的扶持措施方面,仍然以创收为主,包括提供本地就业(26.4%)和劳动技能培训(22%),在安置点发展农业生产(25.7%)和提供耕地(21.3%)等需求。对安置区(点)的后续投资需求方面,最主要的依然是产业发展,三分之一的农户对产业发展提出需求,其次是医疗、教育、垃圾处理、饮水等公共服务方面,这些方面尽管有所改善但依然需要继续提升。搬迁后存在的困难,主要表现在耕地变远导致农业生产不便(25%),感到居住面积太小(19%),另外还有收入来源没有保障(17%)。
四、异地扶贫搬迁中的不足与政策建议
根据已搬迁户的情况,当前扶贫搬迁工作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住房面积超标依然存在,虽然已搬迁建档立卡户的总体人均住房面积低于25平方米,但仍有35户(8%)住房面积超标;二是负债超标的问题,虽然已搬迁建档立卡户的户均负债低于1万元,但仍有83户(19%)的负债高于1万元;三是旧房拆除、宅基地复垦回收情况进展缓慢;四是搬迁后在生产、生活方面仍存在众多困难亟待解决。
距2020年全面完成1000万搬迁对象的异地扶贫搬迁尚有三年时间,完成搬迁应该没有问题,主要是要稳得住,生计有保障。接下来的扶贫搬迁工作,还需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以实现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是强化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和落实,加快旧房和宅基地的处理。二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动态调整,真正需要搬迁的继续搬,可以就地脱贫的应该调整出去。三是进一步加强后续产业和就业扶持。四是重视提高安置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本文根据作者在“清华三农论坛2018”分论坛三“脱贫攻坚、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上的发言整理,经本人确认并授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