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贵州剑河县,满眼是山。转过一弯又一弯,来到苗岭山区深处的敏洞乡麻龙村格列自然寨。寨子不大,48户侗族人家的吊脚楼散居在半山腰。重重大山像一道道屏障,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实施整寨易地扶贫搬迁,成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希望。(人民日报,2019年7月12日)
深山村寨咋脱贫?修路可以,发展产业可以,但若都行不通呢?那么“搬”,就是唯一的出路。易地扶贫搬迁,正是为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的政策。格列自然寨作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是其最彻底有效的脱贫路径。
确保易地扶贫搬迁能够落实,必须写好破解群众故土难离的“前半篇文章”。搬山容易搬“心”难,生存再艰难,群众也不愿背井离乡。有人住惯了山里,上山打柴,下山种田,怕进城不适应;有人顾虑城里开销大,吃喝样样花钱,怕吃不起菜、买不起米;也有人担心,没了土地就没了依靠,自家的田、林今后可咋弄?面对这一现状,地方党员干部要让群众清楚的了解到,挪了穷窝才能拔了穷根,无论是生产生活环境,还是教育医疗条件,搬比不搬要好得多,人一搬走,土地实现规模经营有了空间,在住上新房子的同时,还有机会从老家领到钱票子,两全其美。当群众鼓起了对搬迁后生活的向往,才能解决群众故土难离、不愿改变的思想,从“不敢不愿”到“心甘情愿”。
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取得实效,必须写好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的“后半篇文章”。易地扶贫搬迁不能“一搬了事”,要对搬迁住房质量、安置点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安置项目建设与资金管理等进行全面督查,发现问题迅速整改,保障群众住得安心。同时还应着力解决好群众就业、创业、就医、就学等问题。可以设置社区移民服务中心,为搬迁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及结对帮扶服务;可以打造就业扶贫场所,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能够实现就近就业;可以建设一定规模的产业扶贫场所,引导搬迁贫困户通过生产资料入股或就业的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当中。通过一系列举措落地,保障搬迁群众公平享有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获得均等的生存发展机会,这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搬迁的“后半篇文章”还需时间来检验成效。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符合易地扶贫搬迁的地区,党员干部要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易地扶贫搬迁宣传动员、安置落实上来,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大文章”写得好、写得精彩。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安县桐梓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