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搬出穷窝窝 走上奔康路

[ 作者:钟义乾坤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20 录入:吴玲香 ]

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9月16日至17日在四川省达州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易地扶贫搬迁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贫困地区发展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中国政府网 9月17日)

作为新一轮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其成败与否也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工作的全局。要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统揽,充分认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创新方法举措,持续用力攻坚,努力让贫困群众搬出“穷窝窝”,走上奔康路。

做好沟通和宣传引导,提高群众搬迁的积极性。既要“挪穷窝”,又要“拔穷根”。加强与贫困群众的沟通交流,强化宣传引导,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不断向贫困群众宣传党的好政策、好理念,让贫困群众深刻认识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重要意义,讲清楚政府在规划建设、搬迁安置、就业安排、后续发展等方面工作规划和进展,用耐心、热心和真心调动贫困群众参与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信心和决心。规范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将贫困群众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条件薄弱的地区搬迁出来。

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劳动技能。“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发展是根本”。必须清醒认识到,易地扶贫搬迁不是简单的人口空间转移,要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切实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的质量和水平。一方面,就业培训要“接地气”。就业部门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中,一定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更新观念,改革方法,积极探索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分区域、分行业,满足贫困群众培训需求和培训愿望,提高培训质量。另一方面,职业技能培训要和推动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有效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加大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力度,让贫困群众掌握到实用技能,拥有稳定职业,促进就业,让贫困群众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

发展脱贫产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要谋划好产业支撑工作,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大户、公司、合作社等平台帮扶作用,带动贫困户参与务工等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途径,拓展创新扶贫新模式。如:巴中市巴州区引进科技公司成立农民专合社,建立产业示范园3000亩,年人均可增收1600元。实践证明,产业化扶贫是扶贫开发的必由之路,也是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提高产业化扶贫成效,必须引入外力、激活内力,变简单“扶持到户”为重在“效益到户”。要总结推广利益联结机制的成功经验,强化市场主体与贫困群众利益的硬约束,严格监督管理,强化风险意识,不能盲目跟风,有效避免和杜绝“脱靶、脱轨、跑调”等现象。

制定规章制度,确保安全、廉洁搬迁。要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各项规定,强化各级政府监管责任,完善公告公示制度。按要求建立专项资金项目台账,确保基金“独立核算、分账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力求实现资金安排使用全过程监管,着力确保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依法合规使用,坚决杜绝挪用、截留资金等违纪行为,确保每一分扶贫款都用在贫困人口脱贫上。打造“安全工程”“放心工程”,努力实现精准搬迁、安全搬迁、阳光搬迁,强化督查巡查,敢于较真碰硬,严肃问责追责,确保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需要打好一系列组合拳,施以“绣花”功夫,加上“断腕”魄力,上下同心,合力推进,真正让贫困群众走出贫困、走向新生。

(作者单位:成都市蒲江县经济科技和信息化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