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指导下,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导航标。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以“两山”理论为基础的绿色发展思想, 对于中国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了突出地位。2013年9月7日, 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 阐述了关于“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关系的“两山”理论, 引起了强烈反响。可以说, 习近平总书记以“两山”理论为基础的绿色发展思想, 科学回答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是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 并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以“两山”理论为基础的绿色发展思想, 对于推进中国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思想的核心理论, 是被实践证明的具有重大创新与突破的新理论、新战略
长期以来, 人们对环境保护与财富增长的关系存在一种误解, 认为两者不可兼得, 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 恰恰是对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
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是习近平同志一直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早在2000年, 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 不到一年的时间, 福建省成为了全国第一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2002年,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主持浙江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 (扩大) 会议时提出, 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 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 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05年,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进行调研时, 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随后, 他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程发表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2006年,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演讲中系统地阐述了“两座山”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 浙江省率先走向了生态文明之路, 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经验和突破。2005年, 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生态保护补偿制度。2009年, 浙江先后出台了《浙江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14年, “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落地浙江。经过十多年的探索, 浙江省实现了由高质量绿色GDP取代高速度经济GDP的转型发展, 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并举的“两山”发展之路, 成为走在全国前列的生态文明省。
2015年3月24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正式把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中央文件。
总之,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绿色发展思想, 是一个以实践为依据, 以尊重人民群众伟大创造为出发点, 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为指导的思维创新与理论创新。
“两山”理论是从根源上化解能源环境危机的新思路、新突破, 是对世界环境治理的新贡献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污染成本外化与转移的工业经济模式, 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深层原因。因此, 要彻底解决能源环境危机, 就必须实现从外生的工业经济模式向成本内化的生态经济模式、绿色发展模式转变。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 实质上是治标不治本的外部治理:其对无法转移的内部污染, 主要是通过税收、制度、技术等进行治理;对于能够转移的污染, 主要是通过高端贸易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污染输出。这其实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损人利己的、高成本的外部治理模式。而我国的生态文明治理之路, 要探索的恰恰是基于东方智慧的系统内生的治理之路。
2015年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印发, 文件基于源头治理的思路, 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源头治理战略:一是大力推进源于心的生态文化与生态道德建设, 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动力。二是启动源头治理的生活方式变革, 找到节能减排的源头治理之路。三是开启以绿色发展为导航的生态经济革命, 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与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 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内生之路。根据经济学理论, 内生发展之路就是探索成本内化的新经济模式。所谓成本内化的新经济模式, 就是将生态环境资源纳入到经济系统中, 把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本看成经济增长的内生资源和重要要素, 从而实现环境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同步增长。
在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思想的指导下, 我国按照“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生态资源就是绿色经济资源”的新思维, 一方面重拳出击遏制环境污染, 整顿高能耗企业,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向坚持的原则, 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底线。2013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 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 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在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指导下,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导航标。可以说, 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推出的一系列重大经济与社会发展决策, 都是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比如说, 2014年中央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非常明确地指出,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推动环境优先的协同发展。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 是一条创新之路, 是一条不同于西方工业化的新文明之路。中国绿色发展创新之路, 受到了联合国环境署的高度认可。2016年5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发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 该报告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思想和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给予了高度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不仅为指导中国绿色发展作出了贡献, 也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两山”理论是生态经济理论的创新, 破解了许多在工业经济学框架下无法破解的难题
在工业经济理论体系中, 劳动、资本、土地是参与财富生产的重要要素, 在生产的过程中, 只要对这三个要素进行支付与补偿即可。因此, 对于没有列入创造财富要素的环境和自然资本, 即使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也没有必要进行补偿。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生态经济学认为, 生态资源、自然资本都是参与财富生产的重要要素, 在生产过程中, 不仅应该对其进行保护与补偿, 还应该将其作为财富的重要来源。在生态经济的范畴内, 环境保护与财富增长是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 而不是对立的关系。要走出环境保护与财富增长对立的困境, 就必须把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相结合, 同时把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资源和自然资本。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是对生态文明时代基于自然资源资本新经济的提炼和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思想, 为中国迈向生态文明时代新经济之路打开了思路, 破解了许多在工业经济学框架下无法解决的难题。
第一, “两山”理论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拓了新空间, 提供了新思路。在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指导下实施的环境保护与治理, 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是生态化、绿色化的产业转型。在未来, 生态经济发展将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目标, 也是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第二, “两山”理论为中国迈向生态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能否将市场机制导入生态经济发展中, 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能否顺利实施落地的关键。为了推进生态市场经济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重要决策。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是让自然资源成为经济增长要素, 并进入市场调节的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改革。
第三, “两山”理论的发展之路, 为实现城乡两元文明共生、城乡均衡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如何实现乡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 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 中国不能走以乡村文明终结为代价的城镇化道路。乡村无法承载工业经济, 是中国走向城乡两元文明共生、均衡发展的特色城镇化之路遇到的最大难题。但在“两山”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美丽乡村建设则破解了这一难题, 使中国乡村发展看到了希望。在“互联网+”、绿色消费、文化消费等的作用下, 乡村的绿色经济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正在兴起的“互联网+”对接了供求, 使远离市场的乡村获得新优势。长期以来无法转化的乡村生态土特产品、手工艺产品以及乡村旅游等, 成为了城市中产阶层青睐的生态消费品、文化消费品。可以说, 在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思想的引导下, 乡村成为绿色发展最大受惠者。乡村的绿色发展, 将从根本上破解工业化经济框架内城乡两元独立的难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民论坛网 2017年09月15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