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一次并不是抓老虎,而是就生态环境问题问责一批基层官员。这则中央纪委的通报,曝光了6起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典型问题,涉及天津、河北、江苏、安徽、重庆和甘肃六省市,被通报人数达40多人,都是县区乡镇一级的领导干部。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央纪委首次就该领域的责任追究典型问题进行通报。(6月14日 侠客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因而要像抓党风廉政建设一样,环保问题同样被明确为主要领导的主体责任问题,是需要一把手亲自抓的大事。因而只有亮出党纪法规的利剑,才能消除地方党政干部的侥幸心理。
问责环保治理的失职、渎职行为不是杀鸡用了牛刀,而是党纪法规护航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称之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而在上个月刚刚结束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生态文明建设又被上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出生态文明建设“六原则”中规划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要求各级以严密的法治思维治理环境突出问题,推进生态修复。但是个别企业在中央环保督察组织反馈的问题上,假整改、表面治理,地方政府监督失责,唯有利剑出鞘才是有效药方。
假治理、假整改的行为在环保督察“回头看”中屡屡曝光,如泰州堆积在长江边的2.3万吨污泥,不仅未处理,而且成变本加厉之势;和林格尔县一家木器加工厂在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被责令整改,同年向社会公示已办结。但群众举报这家企业有大气和噪音污染,且无环评手续;在江西南昌群众投诉塑料厂夜间生产排废气,企业就由夜间改为白天生产;在广东省,为了“解决”河边污水排放口污染物浓度严重超标的问题,当地水务部门官员就采取了“调水稀释”的应急方式。为彻底整治这种“猫捉老鼠”的把戏,中央只能搞“回头看”,杀个“回马枪”,高扬党纪法规的利剑,压实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民的共同责任。中纪委这次问责40余人既有环保执法人员,更有党政官员,还有企业业主,用事实警示人们,生态环境问题绝不是一个业务问题,也不是环境部一家的事,而是政治问题,事关全局。因而地方党委政府要担当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既要在经济转型发展中,依规依法整治环境突出问题,推进生态修复,培育绿色经济新的增长点;又要动真碰硬地引导企业,加大投入落实污染治理的措施,把环保督察反馈的问题整改到位,才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活动中,以《规范》引领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营造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才能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变为现实。
(作者单位:盐亭县委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