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莱芜市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建市战略,积极推动形成农业绿色发展方式,统筹兼顾,纠建并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步伐,进一步夯实特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要确实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着力破解影响农业环保事业发展的机制性桎梏。
一、莱芜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现状
(一)加快乡村文明建设。根据农科教发〔2015〕1号和鲁发〔2016〕11号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从农业环境治理、农民素质提升、农业提质增效等方面入手,深入实施环境优化行动、农民素质提升行动、文明风尚普及行动、文化惠民行动“四大载体”,积极实施“乡村文明行动”。截至2015年底,实现“活动全覆盖、村村有新貌”,70%以上的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标准。
(二)建立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重点打造嬴泰田园、香山田园、明利特色蔬菜基地、润百禾设施农业基地、嬴汇食用菌基地等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将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青贮饲料、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水肥一体化利用等新技术、新成果集成配套,探索总结出种养结合、种植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沼气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在樱桃、草莓、芹菜、韭菜等作物上积极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技术试验与示范,建立2个核心示范基地,示范区面积共计500亩,总带动面积达到2000亩。示范区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化肥、农药用量比常规栽培减少30%以上。汇总集成沼液沼渣在芹菜、樱桃、草莓、大蒜等4中作物综合利用技术规程,通过项目支撑,全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达到123处、12.5万亩。
(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治理。重点组织实施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秸秆综合利用、地膜污染防治、畜禽粪便治理、重金属污染修复等6项工程。通过积极示范绿色农业技术,加大系列节肥、节药技术推广力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有效地实现统筹推进“零增长”行动,大力推进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2016年,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00万亩(次),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累计达到104.5万亩。
(四)加大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围绕当地特色优势作物,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证明商标分别达到4个、3个。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开展土壤污染普查。研究制定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普查方案,分重点工矿区、一般农区进行全面普查。组织实施农业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及外来入侵生物防治项目,积极开展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及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协助做好调查资料、资料汇总、整理编辑等。认真开展野生百合、野生大豆、野生枸杞、中华结缕草等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经调查,我市有10余种野生植物资源(零星分布),常见药用植物300多种,调查野菜百余种,汇集整理成《莱芜百种野菜图谱》和《莱芜市常见药用植物图谱》。环境监测预警及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件处理,建立国家级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1处、国家地膜残留国控监测点4处。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我市农业生态环境环保工作取得积极成绩,但目前在行业发展和工作推动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短板。一是生态农业实施项目建设,注重点的打造而未形成面的扩展。行业项目重建设、轻管理使用,工程设施利用率低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二是减量化、清洁化生产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推广效果欠佳。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地膜污染防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土壤污染修复等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很多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深入推进难度大。三是休闲旅游农业因缺少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生态休闲园区普遍存在缺少规划,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服务水平低的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几点建议
农业环境保护是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基础和根本保证。要以项目建设、技术推广和示范创建为抓手,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品牌效益为目标,突出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治理、农业资源保护等4个重点,不断开创农业生态环保工作新局面。
(一)提升能力,着力加强农业环保队伍自身建设。从创新发展农业生态能源事业的需要出发,不断加强政策理论、业务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学习,掌握农业生态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注意学习先进典型经验,不断开阔视野,拓展工作思路。认真审视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更加认真负责的态度,更加详尽缜密的思维,更加细致具体的工作,落实好各项农业环保任务。
(二)创新模式,切实抓好农业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作用,抓好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建设,推动降解地膜、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等项技术的示范推广和粮食绿色增产模式。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普查。开展野生植物保护、农田地膜残留调查工作。加强农业环保执法,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做好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三)多措并举,全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大“三沼”综合利用力度,开展农田地膜回收处理及可降解地膜推广,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协调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展高毒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
(四)夯实责任,建立和健全农业环保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农业环保区划、规划将农业环保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层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环保责任人和领导人联保责任制。出现环保事故和质量安全事故,要追究责任人当事人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同时要追究分管领导的领导责任和法律责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山东省农业厅网站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