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湖南新村养鸡维度
摘要:继马克思的"剥削小农",恰亚诺夫的"生存小农",黄宗智的"商品小农",舒尔茨的"竞争小农"后,徐勇教授提出了"社会化小农"的理论框架。①通过对湖南新村农户养鸡情况的调查,分析农村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对农户养鸡行为选择产生的影响,描述影响带来的变化及变化背后的原因,揭示社会化对农户家庭生产、生活的影响及农户对市场化、社会化的适应与互动,探讨社会化小农进程中的制度分解与逻辑演绎。
关键词:社会化小农;新村养鸡;制度分解;逻辑演绎
一、引言
“三农”问题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为了探讨如何化解“三农”问题,不少学者更是穷尽心血,毕生为之奋斗,他们的理论、观点曾为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现象找到过合理的注脚。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构建在建国或改革前的经典理论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问题诠释已力不从心,必须要有新的理论和观点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问题作出合理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继马克思的“剥削小农”,恰亚诺夫的“生存小农”,黄宗智的“商品小农”,舒尔茨的“竞争小农”后②,徐勇教授在依托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大背景下提出的“社会化小农”理论框架,为解释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社会化对农户家庭生产、生活的影响及农户对市场化、社会化的适应与推动作出了合理安排,为对日前农户的生存状态和行为动机分析找到了较好的理论支撑。
本调查“小农养鸡的选择与社会化”拟以徐勇教授的“社会化小农”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临湘市壁山乡新明村(下简称新村)农户养鸡行为选择来分析其与社会化的关系,即农村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对农户养鸡行为选择产生的影响,描述影响带来的变化及变化背后的原因。同时,新村农户养鸡行为选择对农村社会化水平提高的反应在调查中得到一定了的关注,目的是为了分析两者之间的互动。在调查方法的选取上,笔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原因是,于农户而言,养鸡虽是农户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其经济贡献率远不及养猪的一次性返回,能解决孩子教育、看病就医等农户较大的实际困难;其饲养稳定性也不及养牛,能在几年或更长的时间保持数量不变。于是,经济贡献率不高导致因作用不大在农户心目中饲养数量上的模糊,稳定性不够给统计具体饲养数量也带来了较大困难,尤其是对几年前甚至更远时间的数据,农户只能给出印象数字。然对农户养鸡行为选择的讨论,须随着农村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对新村改革开放前(主要指集体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尝试期、改革开放后的农户养鸡情况作出较为详细的调查,而这些资料的来源也只能基于农户的回忆。因此,在调查中,问卷的量化调查固然重要,访谈更是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把握农户养鸡的变化规律。根据访谈调查,新村除毛岭外其他几组因当地铁山水库的修建均有不同程度上的农户搬迁,本调查又拟通过身份社会化的调查来分析农户养鸡行为的选择,为了避免随机带来的偶然性,做到问卷资料和访谈资料的有机结合,故访谈面从范围选择较为集中,主要在新村毛岭组中进行,调查报告中的数据也主要来源于此。
二、新村简介
经过分析,带着问题,笔者于2006年8月来到了新村,就农户养鸡问题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侧重于不同时期下新村农户养鸡的行为选择、鸡的出路、鸡的来源、鸡及蛋的用途、新村人口的流动情况、家庭规模,经济状况、家庭生活产品的多元化等方面。将调查村庄定在新村,既缘于于笔者而言是一个熟悉的村庄-笔者的故乡,又因为其曾经的“鸡鸣犬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造成的活脱脱一中国传统村庄,有着较强的代表性。于此而言,通过对新村农户养鸡行为选择的研究来探究中国村庄小农养鸡行为选择从样本选取的角度来讲再为合适不过。
新村隶属临湘市壁山乡。临湘市位于湖南省北端,素有“湘北”门户之称。临湘市东北角远端为壁山乡,位置偏僻,距离县城约60来公里,是临湘市境内二大贫困乡镇之一,在临湘曾被定位为革命老区来发展。从地理位置来看,壁山乡东端与湖北省通城县北港镇相邻,南面与占桥镇相接,西部与贺贩镇相靠,北边与文白乡相依。
星明村位于壁山乡西南边,地势崎岖,以山地为主,全村共有7个村小组,2003年前交通十分不便,后因乡内铁山水库的修建造成原乡村公路被淹才得以新修水泥路一条,原乡村公路仅途径新村3个村小组,现经6个村小组,毛岭、雪埂、刘家3组为受惠组。2005年全村人口1283人,村占地面积3750来亩,其中山林1200来亩,旱地1750来亩,水田420来亩③。从占地面积来看,全村山林、旱地较多,水田较少,这就使得传统上的村民只能靠山挣钱,靠地吃饭,植皮一度恶化,在别处作为口粮主要来源地的水田在这里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有益补充,农民手中的临时货币——除口粮外多余的稻谷,在新村农民心目中那是极其陌生的概念,出售稻谷换取货币基本不曾有过,曾一度农户家庭经济状况十分紧张。
三、描述现象轨迹,揭示养鸡变化
在对新村的农户养鸡调查中,问卷主要侧重于近年数量的描述,访谈则侧重于新村养鸡历史的梳理,访谈的对象一般选取年龄为50—60岁左右有着丰富生活经验的农户户主。根据访谈资料呈现出的历史脉络,笔者将新村农户养鸡行为选择置于集体经济、联产承包前后、改革开放、当前四个阶段予以分析,从历史纵向演进的进程探究农户养鸡选择随着农村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变化的规律。为了更细致而准确地阐述问题,笔者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农户养鸡行为中的重要点进行现象描述,以期从这些现象轨迹中揭示新村农户养鸡行为选择的变化。这些点分别为:数量(养鸡户数、鸡的数量、户均数量、人均数量、公鸡数量),产权、来源、喂养方式、食物、出路、用途,目的是通过这些点内在的逻辑联系将农户养鸡的整体过程还原出来,以寻求到养鸡背后社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1、数量:整体的倒U结构
将养鸡数量置于四个阶段后经过访谈发现,在集体经济时期,一切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用户主忠云的话讲是“除去吃饭的碗,睡觉的床,其余都是公家的”。此时,从公元前5300——前4300年已被驯化并进行饲养与农户生息与共的鸡从农户生活中剥离④,国家社会化使得农户养鸡行为选择为不能养、也不敢养。此阶段,养鸡户数及总体、人均、户均、公鸡数量皆为零。自文化大革命结束,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新村农户生产积极性高涨,随着养鸡选择权益的收回,农户纷纷养鸡。初始阶段,因担心饲养数量过多被认为“私心”太重,农户在数量选择上趋于保守,据走访调查,当时毛岭组有农户32户,人口约214人,户户养鸡,先期养鸡户均在8只左右,后均扩大至20左右,据此推算,当时新村毛岭组共养鸡460只,人均2.15只,而在当时公鸡与母鸡的比例一般为8:1,则户均有公鸡2.5只,毛岭组共有公鸡80来只。⑤清晨,天刚放亮,公鸡报晓,喔喔声此起彼伏,户主为虎说“那真是好不热闹”,劳动力纷纷起床,趁家人准备早饭时去责任田或地里“打个早工”,公鸡的勤奋与农民对责任田地的执著交辉相映,形成美好的农家画卷。至改革开放时期,新村农户皆过着现金货币缺失但温饱基本解决的生活,养鸡对农户来讲意义仍十分重大,对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缺乏商品概念的新村农户而言,新村的俗语“鸡屁股,鸭银行”是对养鸡重要性的精准描述。据走访调查,新村毛岭组的农户养鸡数量曾一度上涨至户均23只,此时,因60、70年代生育高峰造成的新村婚姻适龄女青年外嫁而导致农户家庭规模缩小,适龄男青年婚后的分家析产也进一步使得家庭规模变小,新村的家庭户数虽因男青年婚后分过而增加至41户,但新村毛岭组的人口基本维持不变,约210人左右,据户均养鸡23只进行计算,新村毛岭共养鸡943只,人均达到4.5只,较联产承包时期人均、户均、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在当前阶段,据调查数据表明,新村毛岭组现有常住农户28户,人口118人,其中养鸡户15户,共养鸡88只,人均不足1只,户均仅3.14只,公鸡数量较改革开放阶段仍在下降,全组仅有3只。
2、产权:自由演进的过程
在集体经济时期,鸡的产权收归集体,新村农户没有养鸡的权利。一旦发现农户以个人名义养鸡,鸡不仅会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人更是要受到批判,此阶段鸡的喂养、流通皆属集体或集体与集体之间的行为,鸡的产权将国家社会化、集体社会化痕迹展现得一览无遗。到联产承包阶段,鸡的产权已下放到农户手中,但因国家社会化、集体社会化带来的思想冲击曾一度让农民对私人养鸡持观望态度,户均数不敢太多,产权概念在农户心中仍不太明晰。至改革时期,农户生活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商品概念的深入人心,再加上新村稻谷产量不高的农业结构,致使农户手中基本没有货币现金,“鸡屁股”就成了农户获取生活必需品如盐等的“流通货币”,鸡的产权为农户所有已被农户接收并得到巩固。现阶段,鸡的产权归属农户已是公认的事实,但“鸡屁股”的货币效应随着农村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再明显,当产权与利润不能有效的体现在农户的生活中时,农户会放弃产权,去追逐新的利润。
3、来源:购买侵蚀孵化
在集体化时期,因养鸡属集体行为,鸡的来源一般是集体自身孵化,在访谈中,集体时期帮集体养鸡的端娭毑回忆,虽然集体之间也存在互赠的行为,但集体自身孵化仍是集体时期鸡的主要来源。至改革开放时期,随着产权的回收,农户养鸡基本都是农户自家孵化,据新村村民回忆,当时村内家家都孵化小鸡,孵化窝数一年在1~3窝不等,一窝一般孵蛋20个,也有的孵蛋25个,那就需要选取较小的鸡蛋进行孵化,蛋的来源一般都是自家鸡生下后预留的,以规避因蛋来路不明潜在的存活率不高的风险。在当前阶段,据调查资料显现,新村毛岭15户养鸡户中,只有先爱一家为自家孵化,访谈时问起原因,答家里一般要养二、三十个鸡(这也是新村现养鸡最多的农户),买要50来元,孵用的是自家的鸡与鸡蛋,不要成本,划得来。但在新村毛岭,其余14家都是在孵鸡时节到集镇上买小鸡回来养,他们普遍认为自家孵化太麻烦,懒得去操这份心,再说要不了几个钱。
4、喂养:方式的不变,食类的多元
在喂养方式上,集体经济时期是放养方式,负责养鸡的端娭毑回忆,在当时,养鸡是一份轻松的活,一般在分工时会作为照顾工种安排给身体不好的人,放养时也需常到田间地头看看,以防鸡大规模的破坏庄稼,野食如昆虫、草是鸡的主要食物来源。至改革开放时期,喂养方式仍以放养为主,放养时的监工因产权的回归而落到自家的小孩身上,此时的看管是间歇性行为,这也使得因鸡破坏邻居庄稼的口角时有发生。此时,鸡的食物虽仍以野食为主,但也有的农户家庭会适时的给鸡补充高粱之类的食物。到当前阶段,据调查显示,新村养鸡虽以放养为主,但给鸡喂养食物已成为了村民们的习惯,一般是早晚各喂食一次,每只成鸡每次平均喂食一两稻谷,有的则购买养鸡饲料,饲料在新村虽不是主流的喂养食物,但其的引入表明新村千百年来农民自然提供鸡食的方式随着农村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已打上了社会化烙印。
5、用途:简化的偏好体现
在访谈中发现,村民谈到的用途主要是指鸡、公鸡、鸡蛋三者的用途,而在时间分段上是划分当前与原来两个阶段,当前约指92年至现在。经访谈总结,原来村民认为鸡主要是人情来往的重要礼物,女生媳育、看望病人、节日互访等,鸡都是重要而必不可少的礼物。在自食上,则一般较少,过年团聚也许会杀鸡,但那也要先用来祭拜土地爷、灶神等诸路神仙和祖宗后才能分享。至于公鸡,除去给母鸡配种这一自然属性外,新村村民还赋予其太多的内涵,先人的逝去,过年的“设年”⑥,巫术的祭物都离不开公鸡,另因当时手表等记时工具的缺乏,村民的作息仍以公鸡打鸣为基准,这在集体化时期尤显突出,但越往当前阶段靠,公鸡的打鸣作用越被淡化。至于鸡蛋,原来主要体现在人情交往上,女儿、侄女生育时送蛋尚需将蛋壳用红纸涂成红色,以示喜庆。在改革开放时期,村民虽固守着母鸡不放,但鸡蛋这一村民心中的“奢侈品”一度被拿出去换取盐等生活必需品。现如今,土鸡蛋基本都是自家食用,原来的生活奢侈品已变成了生活必需品。随着社会化水平的提高,洋、土鸡蛋一说在村内已形成,土鸡蛋再已很难从村内流向村外,而是在村庄内部之间转移、消费,村庄内部社会化随着土鸡蛋的流通在此刻得以充分体现。洋鸡蛋开始大量流入村庄,成为看望病人人情来往土鸡蛋的“替代品”,这也使得土鸡蛋的享用成为农户家庭成员地位的象征。就母鸡这一个体而言,原来更多的被村民看成下蛋的载体,如今,母鸡已成为调理生活的材料,杀鸡在村庄不再显得那么神圣和庄重,村民四宝说,原来杀个鸡被邻居看得邻居肯定会知道家里要么发生了重要的事要么来了重要客人,现在杀鸡太过平常,那种想法也就不再了。
在农户养鸡行为选择与社会化两者的关系上,笔者通过观察现象轨迹发现,从数量描述上看,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化水平越高,新村毛岭组的养鸡户数、人均数量、户均数量、总体数量及公鸡与母鸡之比都呈下降趋势,洋鸡、洋鸡蛋流入新村的数量却在加大。农户养鸡行为过程中鸡的来源、鸡的食物、鸡的用途都已经与社会化息息相关,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在鸡的来源中购买代替孵化,在鸡食中饲料的引入及稻谷代替野食,在鸡的用途中由生活的奢侈品到必需品的转变等。通过对不同时期新村农户养鸡行为的整体过程的描述,从中折射出这样一个规律,即农村社会化的过程是从国家社会化到集体社会化再到农户个体社会化的层层演进,徐勇教授提出的“社会化小农”框架为当前农户个体社会化找到了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四、变化背后的内生动力:社会化
在描述农户养鸡现象时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农户养鸡行为在数量上呈下降趋势,并有消退迹象,另养鸡行为过程受到冲突并得以改造。随着调查的深入,笔者发现,这些变化随着社会化水平的提高而加剧,社会化是促使这些变化的内生动力。
1、消退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村农户的养鸡户数、养鸡的总体数量、户均数量、人均数量都呈下降趋势,并有养鸡行为消退迹象,下面笔者从社会化着手分析新村农户养鸡的消退变化。
①农户身份的社会化:活动主体的缺失。
在新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让农户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这也一改集体经济时期集体统管土地,村民统一劳动领取工分离开本村就无法参与劳动不得食而造成的村民与土地紧紧捆绑的局面,再加上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的松动,使得农民流动成为了可能。在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松动的背景下,农户身份不再显得孤立和局限,这就出现了农户身份的社会化。随之而来的是新村村民的大量流动,其主要体现在:90年代的外出江南镇(临湘市内另一镇,水田较多)种田,在当时毛岭组41户农户中有4户迁往江南种田并定居,另外是外出务工流,包括去广东进厂打工和自己外出开店放酒的两种。在新村,开店放酒赚钱后一般会在县城内买地盖房,这种类型在新村毛岭有2家,就打工而言,在新村,进厂打工的一般为未婚年轻人,在外遇到合适对象的就有可能远嫁他乡,更有在外打工已达十来年之久,似有一去不复返之势,也有的家庭全家外出打工,这就造成了新村毛岭户数由改革初期的41户降成现在的28户,人口由210人降至118人。农户身份的社会化使得城乡二元化结构不再明显,也使得养鸡活动的主体———农户缺失,随之而来的是养鸡在数量上的下降。
②农户文化的社会化:思想观念的蜕变
文化的获得不仅仅来源于书本,在生活中思想观念的改变和对新生事物的接受也是表现之一。据调查,新村毛岭现有的28户农户中有21户有外出务工人员,全组118人有53人在外务工。在“走出去,引进来”的人员流动中,务工村民的回村也带来了改造传统文明的城市文明,他们在潜意识里接受城市文明观念,并将其应用到农村社会文明的过程中去。在访谈中,有两户家有孕妇的农户不再养鸡,他们给出的说明是在城市里孕妇不能与猫狗接触,认为养鸡对孕妇有影响,所以放弃养鸡,调查数据表明现有28户农户中有11户认为养鸡影响环境卫生。怀孕放弃养鸡,养鸡影响卫生,这些观念在原来新村农户的心目中不曾有过。外来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农户文化的社会化使得养鸡在新村的前景不容乐观。
③农户生活的社会化:物品的多元化
集体经济至改革开放前,新村村民生活物品极其匮乏,一则社会产品本身不够丰富,另新村农户很少有机会获得货币现金进行交易。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至今,社会产品已相当丰富,物品之间的替代范围更加广泛,替代效应更加明显。在走访新村过程中,不少村民表示,鸡肉对他们来讲不再是什么美味佳肴,吃点别的肉也不错,物品的多元化反应了农户生活的社会化,也势必影响到农户家庭养鸡的行为选择。
④农户支出的社会化:现金货币的压力
当前,农户支出的社会化日益明显,货币现金的压力也比原来增大。主要体现在教育、医疗社会化程度提高,另外房屋的修建也给农户带来较大的支出压力,现在建房已不是原来由亲朋戚友、左邻右舍帮工完成,木材可上山伐取,砖瓦可自己烧制,现在这一切都不得不向社会购买,农户支出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伴随而来的是货币现金压力的增大。此时,曾在新村村民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鸡屁股”已经不能解决村民们货币现金支出压力问题。当作用不再明显,在农户支出社会化程度今非昔比的当前,新村村民放弃养鸡就显得顺理成章。
2、改造变化
改造变化主要体现在养鸡行为过程受到冲击并得以改造的现象,具体指:在鸡的来源方面,随着社会化水平提高,购买已经基本代替自家孵化;在鸡食方面,玉米、稻谷已代替野草,饲料的引入是社会化水平提高的体现;在用途上,公鸡的打鸣、祭祀作用日益淡化,母鸡不仅是下蛋的载体,也是口中的佳肴,鸡蛋由原来的“奢侈品”变成生活必需品;在鸡的产权方面,已由国家交到农户个人手中,但连同产权交回的还有农户身份的解放,农户选择空间的增加,当“鸡屁股”不再是货币现金的主要源泉时,产权的回归也意味着放弃。由此可见,在社会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是新村农户养鸡行为过程不断受到冲击并得以改造的过程。
五、养:历史惯性、获取困难、血缘拉力的结合推动
在访谈调查中发现,新村毛岭现有养鸡户养鸡的意愿不再强烈,他们普遍认为养鸡的作用不大,鸡的只数也仅5、6只之多,但在新村毛岭组现有的28户农户中,仍有15户养鸡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什么原因促使新村毛岭53.8%的农户选择继续养鸡?经过调查,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给予说明。
1、历史惯性
新村有着悠久的农户养鸡历史,集体经济时期的产权上交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也是对养鸡产权失而复得的写照。养鸡已成为新村农户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习惯,现要放弃曾经为家庭生活作出重要贡献的“鸡屁股”,村民在感情上仍难以接受,历史惯性使得农户在养鸡选择上偏好继续。
2、公共产品获取困难
社会化水平的提高给新村农户带来了较多的产品供给,但从农户获取的角度来看,获取产品的途径仍不太方便,新村中心点离集镇约有4公里,交通工具不是太多,上趟集镇颇费周折,“求人不如求己”的农户意识宁愿选择自家养鸡,仅为生蛋吃肉,为方便生活需要省去获取上的麻烦。
3、血缘拉力
在新村,公鸡对于妇女生育的产后催奶、母鸡对产后的滋补、子公鸡对小孩身体的催长在农户看来即使在社会化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也是无物可代的好东西。在新村,如家庭有此类成员,血缘拉力会促使农户选择养鸡。
六、结论
通过对新村农户养鸡行为分析表明,在农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中,随着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农户经济生活中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小农的型态也与以往有着较大的差别。在集体经济及联产承包之前,社会化都是以集体或国家相关部门为主体进行,农户作为集体的原子,只能依附集体进行集体统一活动,自身根本不能融入到社会化活动中去,社会化活动必须通过国家相关部门之间或集体与集体之间得以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至今,农户作为活动的主体已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农户社会化得以发展并提高。通过本文分析总结可得出三大结论,具体为:
1、农村社会化过程是国家社会化到集体社会化再到农户社会化的层层演进,农户社会化会随着时间的推进更加全面彻底的影响农户生活、生产活动及行为。
2、随着农村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传统畜牧业势必受到冲突并得以改造,对农户经济生活影响不大的经济行为将会消退。
3、随着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农户养鸡将会被养鸡产业替代,相关消费品将由产业组织提供。
注释: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文史博览(理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