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专题栏目 > 纪念杜润生专栏

刘放生:农地制度改革能否走出“杜润生教条”

[ 作者:刘放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0-10 录入:吴玲香 ]

曾是“世外桃源”的河南一山村仅剩4名老人(2014-11-29,河南商报)。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赵石畔镇驮巷村圪洞峁王明厚、高生花夫妇成了村里仅剩的两人,500多亩地随意耕种。(20150413日 成都商报)。近年来,类似的消息时有出现,但这样的事毕竟离笔者较远,眼不见为净。但邻近的《湖南75岁老人耕种近500亩农田 ,最远相隔十多公里》(2015-05-25潇湘晨报)的消息,却又一次强化了“农地改革必须走出‘杜润生教条’”的思想。

笔者所谓农地制度改革的“杜润生教条”,来源于至今挂在百度文库及一些涉农网上的《智慧老人杜润生和他的门生》的通讯,该通讯记载: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更是举出一个极为生动的事例来说明这一点,他曾经对杜老提出的双层经营这个说法不以为然。在起草19831号文件的时候,他在电梯里顺口向杜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你说这个双层经营,我不是很赞成,农民这层是经营,村里这层好像不是经营。结果杜老当时跟我说了一句话,到现在21年了,依然在耳边回响。’杜老说,‘小青年啊,不知道厉害,不说双层经营这句话,是要掉脑袋的。’陈锡文感叹:‘农村经济体制能够比较顺利的推进,而且在一种似乎没有发生很大的社会震荡的情况下就把农村的财产关系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的方向捋顺了。但是,假如当初要是有人提出,包干到户的结果会长出一大块个人财产的话,那农村改革就搞不下去了。所以,我觉得杜老当初提出双层经营,确实有着非常深刻、非常强烈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考虑,这才得以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将农村改革顺利推进。’"

经查,198312日,中央一号文件印发的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曰政治局讨论通过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其中是这样论述农业生产责任制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普遍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而联产承包制又越来越成为主要形式。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在“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仍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一节中又作了更深入的论述:“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发展,绝不是偶然的。它以农户或小组为承包单位,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发挥了小规模经营的长处,克服了管理过分集中、劳动“大呼隆”和平均主义的弊病,又继承了以往合作化的积极成果,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某些统一经营的职能,使多年来新形成的生产力更好地发挥作用。这种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可适应当前手工劳动为主的状况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又能适应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这种经营方式下,分户承包的家庭经营只不过是合作经济中一个经营层次,是一种新型的家庭经济。它和过去小私有的个体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应混同。因此,凡是群众要求实行这种办法的地方,都应当积极支持。当然,群众不要求实行这种办法的,也不可勉强,应当始终允许多种责任制形式同时并存。”

从此以后,从1984年一号文件到十八大之前的年度农业和农村工作文件,大都把上述农地制度作为部署农业农民农村各项政策的前提。在中共中央全会上,一直使用“双层经营”的语词。如19911129日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使用的是“农村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逐步建立起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998年10月14日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用的语词是“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使用权同所有权分离,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理顺了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这是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200810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用的语词是“废除人民公社,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直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才不见“双层经营”的字眼。

笔者亲身经历过新中国以来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的全过程,几年前还亲自耕种过父辈承包的农田,更亲身经历过上述经典式故事在基层的演绎,也只有在这个故事的场景中,才能准确地描述30多年农村发展的历史。

换句话说,30多年来,我们这一辈农民和农村工作者对杜润生这个名字耳熟能详,并深深地敬佩他当年作为高层智囊所表现的高巧智慧。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我们是否也不应该把杜润生当年的智慧当作教条,而是把杜老的智慧当作新的起点,勇敢地走出新的坚实的步伐。至于具体怎么走,人们自有智慧。

(作者系衡阳县委宣传部退休公务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