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宜昌公开召生二孩:希望公职人员做表率

[ 作者:赵孟 张丽萍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22 录入:吴玲香 ]

原题:湖北宜昌发公开信号召生二孩:希望公职人员做表率

为了让更多家庭生育二孩,湖北省宜昌市选择了类似于36年前的办法——面向全市公职人员发公开信。

918日,宜昌市卫计委网站挂出一封《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致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下称宜昌公开信),呼吁年轻的同志要从我做起,年老的同志要教育和督促自己的子女,宣传生育两个子女的好处和一个子女的风险,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地生育第二个子女。

1980年,为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共中央曾面向全国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发过一封公开信。这封公开信被认为是一胎化确立的标志。

920日,宜昌市卫计委计划生育指导科科长陈天明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宜昌发布公开信的灵感,正是源于36年前的那封公开信。不同的是,宜昌公开信更多的是将对生育权利的限制转为鼓励。

陈天明说,全面二孩出台后,20163-8月,宜昌市政协联合有关专家做了一项调研,发现宜昌人的生育二孩意愿并不强烈,许多老百姓仍在观望,担心生下二孩后的医疗、教育等服务是否跟得上,为了打消这一顾虑,我们号召公职人员带头生下二孩作为表率,逐渐形成生育小气候

宜昌公开召生二孩:希望公职人员做表率(图1)

宜昌公开召生二孩:希望公职人员做表率(图2)

宜昌公开召生二孩:希望公职人员做表率(图3) 

公开信全文

宜昌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不足 1

宜昌公开信的发文单位包括宜昌市卫计委、宜昌市教育局、宜昌市总工会等八家单位,公开信的对象为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同志们

这封公开信先介绍了全面二孩的政策背景,接着提到了宜昌计划生育工作的成绩,然后重点介绍了宜昌面临的严峻人口形势,最后是号召。年轻的同志要从我做起,年老的同志要教育和督促自己的子女。其形式近似于1980年的中共中央公开信。

公开信写道,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人口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全市呈现超低生育水平,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子女数不足 1 人。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会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家庭幸福带来极大风险和危害,直接后果就是独生子女家庭风险加剧、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短缺和城市化进程滞后,进而影响劳动生产率与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曾参与调研宜昌生育现状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石智雷告诉澎湃新闻,宜昌从2000年开始就进入超低生育水平,近些年生育率还在持续下降。随着二孩政策的逐步实施,该地区的生育率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反弹。

宜昌公开召生二孩:希望公职人员做表率(图4) 

图表来自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调研报告

也就是说,该地区的超低生育率并不是以往生育政策限制的结果,而是已经进入超低生育陷阱,想要实现生育率的有效回升,要达到更替水平是非常困难的。石智雷说,宜昌市的持续低生育水平已经严重影响到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

石智雷说,宜昌公开信容易让人联想到1980年中央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公开信,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一是全面二孩的公开信并不适于在全国层面实施;二是全面二孩政策的公开信不会像1980年的公开信带有义务性,意义更多的是一种舆论宣传,引导和鼓励大家响应全面二孩政策

激发育龄妇女对生育二孩的认同感

宜昌市卫计委计划生育指导科科长陈天明告诉澎湃新闻,1980年公开信更多从国家层面发出号召,宜昌公开信的宣传则更多从关心单个家庭权利出发。

他还提到,以往失独问题比较敏感,但宜昌公开信并没有回避。宣传生育两个子女的好处和一个子女的风险,激发群众特别是育龄妇女对生育二孩的认同感。宜昌公开信如此表述。

宜昌公开信也提到了一些鼓励生育二孩的具体措施,如开展二孩生育全程免费服务;进一步延长产假,建立免费婚检、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假期制度;合理规划和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扩大婴幼保育和教育容量;加大医疗保健机构妇产科、儿科服务供给,加强对高龄孕产妇和不孕不育人群的服务指导等。

陈天明说,虽然宜昌人口形势严峻,但毕竟地处中部欠发达地区,宜昌并不能提供太多财力鼓励生育,发布公开信的重要意义是体现是一种态度。

他说,目前只是将公开信发布到宜昌卫计委的官网,近期还将召开新闻发布会,部署更具体的宣传计划,报纸、网站和新媒体都会利用起来

澎湃新闻采访了宜昌市多个机关单位的人员,他们大多也称目前尚未看到这封公开信。一位宜昌市教育局的官员说,自己想生第二个孩子但是错过时间了。他认为,是否生二孩更多因素取决于家庭,主要是感觉养不养得起,仅仅号召可能效果不大。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澎湃新闻2016-09-21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