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李炳煌:抡好县域经济三板斧

[ 作者:李炳煌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602 更新时间:2016-05-18 录入:王惠敏 ]

编者按:为进一步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发展,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今年5月,省发改委组织举办了第七届青年干部经济论坛,广大青年干部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如何弥补我省县域经济、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以及金融服务业等发展短板,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研究思考,形成了系列成果。即日起,我们将在“难点问题”栏目择优推出,以期抛砖引玉,诚请关注探讨。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丰,天下富。我省县域经济总体发展不足,是全省的一块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补齐县域经济短板,关键要抡好“扩权、兴业、强城”三板斧。

一、抡好“扩权斧”,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扩权是强县的前提。我省县域发展自主权总体偏小:一是财权不足,财力缺口县占全省70%,多数县(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0%左右来自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二是事权不清,权不适责,运转低效。三是决定权不多,县域决策大多受制于市州一级。推进扩权强县:

1、财权,应多予少取。按照“缺口上移、财力下移”原则,加快调整财政收入分配制度,促进财力分配向县域倾斜。一要增加转移支付。大幅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放宽专项转移支付使用限制,扩大县级调剂空间。二要减少县级配套。加快调整县级财政专项配套政策,推行分类分档配套,尽量降低公益性建设、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的县级配套,减轻县级压力。三要积极增资减债。稳步增加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加快建立县域产业发展资金。全力支持县级财政消赤减债,减免县级政策性负债。

2、事权,应责能匹配。全面理顺权责关系,规范省市县支出责任,坚决改变小马拉大车现状。一要明确事权定支出。省级财政更多地承担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责任,县级财政侧重承担本县发展中独立事权的支出责任。凡属于省、市政府承担的支出责任,省市财政应全额保障经费,取消县级配套。省、市政府委托县级政府承办的事务,要足额安排专项经费,不留资金缺口。属于各级政府的共同事务,要尽可能降低财政困难县的县级资金负担比例。二要减少评比解压力。全面清理针对县(市)及其企业的检查评比,取消一切形式主义的检查评比活动,减轻县级迎检压力和负担,使县域能够集中精力抓发展。

3、行政权,应简纵精横。简纵,即减少纵向干预,精横,即整合横向职能,努力提高县域决策自主权和行政效能。一要下放行政审批权。着力简化项目审批,除涉及全省公共利益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外,对建设性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等,凡省下放给市的,全部下放到县。二要扩大省直管县改革试点范围。去年全省确定了13个改革试点县,通过试点运行,动能加快释放,反响普遍较好,要在试点中不断突破,在总结中不断推广,在推行中不断升华。三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撤县设区”和“县改市”进程,探索赋予大县、强镇更高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进县乡行政区划调整,减少行政层级,促进扁平化管理。进一步精简、优化县(市)政府机构设置,推动“大部制”治理结构改革,减少政出多门、多头管理。

二、抡好“兴业斧”,筑牢县域发展根基

兴业是强县的关键。我省县域经济短板主要短在产业:一是工业多而不精,39个工业大类均有分布,星星多、月亮少,优势产业屈指可数。二是农业大而不强,传统的多、现代的少,缺乏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三是服务业杂而不新,老旧服务业多,新兴服务业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推进兴业强县:

1、工业,重在做优做强。坚持全省一盘棋,统筹谋划县域产业发展。一要科学布局。按照“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立足各县资源禀赋,深挖县域发展潜力,形成差异发展、竞相发展新格局,避免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二要合理定位。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县域产业发展。重点开发区域县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资源开采、农林产品生产加工等产业。农产品主产区县市,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适度发展无污染工业产业。三要集聚发展。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专业化,推进产业集聚,构建产业链条,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善、成长性好的重点产业集群和中高端产业链,营造良好产业生态。

2、农业,重在提质增效。坚持用市场化理念和工业化办法发展农业,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一要规模化生产。立足我省水稻、生猪、柑橘、茶叶、油茶、果蔬等优势资源,努力打造一批集中连片的特色生产基地。依托“百片千园”工程,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整乡整镇示范片和产业园。二要精细化加工。支持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三要品牌化经营。统筹整合全省优质农业资源,打造茶叶、大米、水产等一批“湘”字号知名品牌,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建立一批名优农产品生产基地。

3、服务业,重在推陈出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大力推进服务业升级换代。一要着力提振传统服务业。积极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教育培训等传统服务业,推动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促进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产业观光等服务业融合发展。二要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顺应“双创”和“互联网+”发展趋势,促进创业服务、商务咨询、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第三方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促进健康养老、病患陪护、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体育健身、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提升。

三、抡好“强城斧”,做大县域发展引擎

强城是强县的核心。我省县域城镇发展总体滞后:一是城镇化率低,县域平均城镇化率仅39.6%,低于全省11.3个百分点。二是城镇规模小,县城平均人口不到15万人,建制镇镇区平均人口不足1万人,低于全国和周边省份。三是城镇功能弱,配套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低下。推进强城强县:

1、要扩容提质强县城。县城是县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是县域发展的龙头。做强县城:一要坚持质、量并重。强化内涵式发展理念,合理确定发展边界,突出县城功能的完善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力求县城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生活舒适化。保持一定的城镇化速度,长远按容纳50%县域人口,每1万人1平方公里的规划控制边界。二要提升软、硬设施。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保设施,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创新县城管理体制,强化运营管理,提高设施利用和科学管理水平。三要突出城、乡互动。立足县城,着眼乡村,促进公共财政向乡村倾斜,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带动乡村加快发展。

2、要撤乡并镇强中心。我省乡镇规模小、数量多、布局散,增加了运行成本,稀释了公共投入,形不成规模效益。深入推进撤乡并镇:一要撤小并大。模式一,将面积小、人口少、距离近的乡镇整体合并,组建新的中心镇。模式二,将单个小乡镇整体或分割并入周边大乡镇,做大现有中心镇。二要撤弱并强。将资源禀赋差、经济实力弱的乡镇就近并入经济强镇,形成更强的要素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三要撤远并近。将地处边远高寒山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薄弱的乡镇,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并入发展条件好的县城或中心镇。每个县(市)规划布局建设2-3个中心镇,作为县域次中心,高规格打造、高标准建设。

3、要产城融合强小镇。着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示范区。一要立足特色建小镇。参考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立足我省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划定专门区域,进行重点扶植,集成产业高端要素,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国内一流的特色小镇。二要围绕特色强功能。所有特色小镇都要聚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所有功能都要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三要着眼特色活机制。凡是国省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优先实施,凡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先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建言湖南十三五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