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精准施策让小康不再遥远

[ 作者:白文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14 录入:吴玲香 ]

目前,大小凉山彝区尚未脱贫的16-60岁贫困劳动力有22.9万人,如何发挥就业扶贫作用帮助其实现就业脱贫?6月6日,四川全省大小凉山彝区就业扶贫推进会在凉山州越西县召开,对彝区就业扶贫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四川日报)

大小凉山彝区,除了资源丰饶、风景秀丽外,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它另一个称谓——“最穷的地方”。近年来,党和国家在政策和财政上都给予了倾斜和照顾,贫困有了明显好转,但依然落后于其他地区,

目前,包括凉山州的11个县(含木里县)和乐山市的3个县(区),共有贫困村1930个、贫困人口51.8万人,在全川乃至全国都是最贫困的区域之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加快民族地区奔向全面小康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王东明同志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四大片区”。

脱贫致富,既要坚定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不放松,更要以钉钉子的精神,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找准关键、科学施策,有效解决从帮扶脱贫到自立致富转变的难题。

大小凉山彝区,历史和自然环境是其致贫的重要因素,也有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等优势,尤其是22.9万的贫困劳动力是脱贫致富重要资源。如何结合本地特色,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解决就业规模偏小、技能培训滞后、内生动力不足等困难,让劳动力资源转化为致富源泉,既是精准扶贫精贫脱贫攻坚克难的重点,也是脱贫致富的机会。

实现脱贫致富,关键是要授人以“渔”。扶贫脱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要把短期目标与长期效果有机统一。要想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就要让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这个过程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从思想上、行动上实现从帮扶脱贫到自立致富的转变。

在凉山州越西县召开的就业扶贫推进会,就是瞄准这个目标,抓住了这个关键。在充分发挥政府就业服务和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加大投入,进一步整合院校、民办培训机构以及企业等民间培训力量,结合地方特色和实际,大力开展就业培训,不仅让培训 “接地气”见实效,同时也让培训为凉山彝区储备了更多的技术力量。通过立足实际、充满特色的就业培训,贫困劳动力提高了文化水平、掌握了就业技能,不仅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贫困群众从帮扶脱贫到独立致富注入动力。

实现脱贫致富,坚定信念、增强信心是重中之重。扶贫脱贫,不仅要脱物质之贫、更要扶精神之贫。大小凉山彝区是少数民族地区,多数贫困群众存在走出去的语言障碍和脱贫致富信心不足的问题。如何让他们走出语言沟通和自信心不足的困境,实现脱贫致富从帮扶到自立的目的,也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组织彝族群众参加技能+语言培训,正是解决他们语言沟通、信心不足问题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技能培训,让他们获得致富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把劳动力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不仅实现脱贫的目的,更能增强他们致富的信心;另一方面把语言培训纳入就业培训,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更能让他们获得实用的沟通交流技巧,能在更多更重要的场合,更好的展现自己、找到自我、树立信心,为他们干事创业或者迈向更发达地区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就业扶贫是打赢大小凉山彝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武器,随着 “技能关”“思想关”“语言关”的问题被攻破,大小凉山彝区贫困劳动力转化为致富力量的关节将会打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将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最穷的地方”的称谓,将成为历史。

(作者单位:中共蒲江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