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启动“暖心饭卡”项目,和其他捐助方式不同的是,该校教育基金会通过数据分析,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一个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被列为受资助对象。该校采取直接将补贴款打入学生饭卡的方式,学生无需填表申请,不用审核,大大照顾了受助者的自尊心。(3月25日,新华日报)
这样的捐助方式让人耳目一新。长久以来,捐助者总喜欢去办个捐助仪式。一来,广而告之他们的善举;二来,行监督之名。如果是在高校里面,便有一系列的审核程序。个人提交申请请求,附上民政盖章的贫困证明。每有一个资助项目下来,学生都需提交申请请求。审核结果需在院里公示。院里公示的效果与捐助仪式的效果是一样的,都让其他人知道了受资助人的身份。而大学生是极其重视自己自尊心的一个群体。有很大一部分人,即使他们的生活状况很差,他们也不愿去申请助学金,因为贫穷这顶帽子扣在头上,很是不舒服。莫欺少年穷,做不了“官二代”,他们各个都在努力成为“富一代”。
笔者曾看过一张旧图,是关于“慈善大王”陈光标的。陈光标在云南盈江地震灾区行善时,让受灾群众手举200元捐款合影。合影中,只有陈光标一人笑容满面,而其他人面无表情。网友口诛笔伐陈光标的行为,认为这是暴力行善。指责陈光标以牺牲受助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满足感。陈光标回复,暴力行善也是行善,总比不行善来得好。
笔者认为,损伤了他人自尊的行善行为就相当于缓慢“谋杀”他人的健全人格。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而自尊心对于一个健全的人格来说很重要。伤害他人自尊的行为不可取。因为伤及了他人自尊的同时很有可能挫败他人的意志,对他人的精神世界造成创伤。被伤自尊的人或许会将这件事记很长时间并将它视作自己的耻辱经历。
笔者很赞同南京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做法,这样的扶贫工作可以称作是用时下流行的大数据来进行“精准扶贫”。这样的局面亦是双赢,既照顾到了贫困生的自尊心,又为他们及时送去了帮助。这无疑是极富创造力的行为。南京理工大学的扶贫工作也是走在了各大学的前列。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张家界在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