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前后,“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霸气媳妇回农村掀翻桌子”“东北村庄农妇组团‘约炮’”等涉及乡村题材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网络上广泛流传,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网友的热议。然而,经过有关部门、媒体和网民的调查,发现这三篇文章都是虚构之作,属于虚假信息。
这样看似普普通通的三篇文章,却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主要还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话题的敏感性,文章当中都是涉及一些比较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争论。另一方面,在于话题的背景都是相对农村展开的,而且基本是对农村社会的一种负面描述,挑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但这轮舆论争议当中,传统农村的形象事实上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从过去来看,我们的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是长期处于相对分割的一种状态,在古代就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从历史上来讲,农村社会和城市在管理的机制体制上就存在的明显的不同,导致了文化风俗上存在差异。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由于国家战略的安排,实行城乡二元化政策,又一次导致了城市和农村两个社会的分离,主要体现在生活方式、生产资料等方面,又一次导致了两者的分离。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城乡之间的融合才逐步开始。城里人和乡下人之间的相关了解才开始出现,城乡之间的文化融合才开始出现。特别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种融合、了解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相互的生活细节更加细致的展现在对方面前,相互之间的了解更是得到进一步加深。
但是,客观上讲。一方面,当前我们的社会主流还是一种城市文化,对乡村的关注度并不高,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乡村的了解程度远远不足。并且,我们的乡村风俗多元化,更是影响着这种了解。这次虚假事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农村知道的太少、了解的太少,缺乏基本的常识和判断。
为此,要让我们受伤的乡村尽快好起来,就是要加大对农村社会的关注,唤起人们到农村体验别样的生活,加快我们农村社会的发展,加快城乡之间的融合。由于产业发展的原因,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已经达到了很到的水平,但是文化、习俗等之间的交流还没有热起来,因此,就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在这个方面发力,促进城乡之间的深度融合,较少偏见,实现共同的进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