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李珊珊:这屡禁不止的春节烟花

[ 作者:李珊珊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2-27 录入:曹倩 ]

疫情结束后,笔者首次返乡过年,在小县城里感受到家乡浓浓的年味。早在返乡之前,家乡的亲人们就通过微信视频告知笔者,早早地就备下数箱烟花,就等着孩子们回家过年一起放烟花。到了年三十的晚上,笔者听到窗外此起彼伏的烟花、鞭炮声,确实觉得年味浓浓。随后,家里人说,县城里禁放烟花爆竹,我们要开车到远一点的地方放烟花,以免有志愿者来收缴烟花。果不其然,开车一路向城外行去,看到有志愿者开着面包车在大声播放“禁燃烟花爆竹”的宣传语。尽管号称全城禁炮,但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路上到处都可以看到放烟花的人,只不过这些人就像游击队员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看到这些奇特的现象,笔者也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为何人们如此执着于过年放烟花爆竹?为何政府对于烟花爆竹的态度屡屡改变?

一、烟花爆竹背后承载的文化价值

烟花爆竹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至今已传承千年,燃放烟花爆竹已成为人们祈福辟邪,增添节日欢乐气氛的娱乐文化活动,放鞭炮驱赶年兽的故事一直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的儿时记忆。因此,中国人在春节放炮,不仅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更展现了对这一符号背后的价值意义、背后的文化体系的认同与传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烟花爆竹生产、出口和消费国,烟花爆竹行业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河南、四川等省份,其中湖南省浏阳市被誉为“世界烟花之都”,占据全国烟花爆竹产量的40%以上,出口量的60%以上。前几年出于对生态环境、空气质量的保护,政府要求禁炮,人们感觉年味蹭蹭地下降。没有烟花爆竹的除夕之夜,似乎缺少了灵魂与盼头。

二、“禁燃烟花爆竹”政策的理由所在

空气污染与燃放烟花爆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烟花爆竹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药,含有硫磺、木炭粉、硝酸钾等物质。而彩色烟花还会添加其他碱金属盐。当烟花爆竹点燃后,这些物质会在氧化剂的作用下燃烧,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还会产生各种金属氧化物的粉尘。这些有害气体会强烈地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咳嗽,引起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同时,烟花爆竹燃放后的碎片、残留物影响城市的市容环境。这点笔者有切身的感受,县城的除夕之夜,空气中的硝烟味浓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空气能见度也很差,直到第二天上午,整座县城都被雾霾笼罩,影响交通出行。另外,大部分人放完烟花,剩下的垃圾大多随意丢弃在房前屋后、荒郊野外,并没有真正地被清走,严重影响市容市貌。

烟花爆竹容易引起火灾和伤人事故。特别是在城区,建筑越来越高,人口相对密集,高空烟花的燃放极易引发火灾,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笔者所居住的小区,就出现了熊孩子在阳台放烟花,误把烟花放到对面楼房引起火灾的事故。除了火灾隐患,每年春节的时候,都会有许多炸伤的新闻出现,甚至有儿童眼睛被爆竹炸伤、失去光明。这些惨痛的案例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了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

三、寻找平衡,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方式

限制烟花爆竹燃放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空气质量和城市环境,但也引发了关于传统文化保护的争议,这可能也是政府对于烟花爆竹的态度屡屡改变的原因之一。如何在保护环境和传承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当烟花燃放被限制在特定情境下时,表明其控制权集中在特定主体之上。这也是最近人们开始质疑禁止烟花放置的原因。他们为何可以放置烟花而我却不能呢?虽然有人对此表示质疑,但实际违反者却寥寥无几,这并不完全是因为人们在积极改善环境,更多地是因为违规者将面临“剥夺公职”的惩罚。然而只要“质疑”的声音存在,公共权力的合理性就会受到挑战。可能正是因为如此,笔者在县城的除夕之夜看到,人们扎堆往无人巡逻的地方放炮,哪怕志愿者闻声而至,也只是温声劝阻,不会暴力管制。

总之,粗暴的全面禁放是是懒政、蠢政、霸政的表现,禁燃烟花爆竹政策不能“一刀切”,在传统文化与环保之间,我们应尊重历史,兼顾现实,寻找平衡,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让春节等传统节日既充满喜庆氛围,又符合环保要求。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