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李珊珊: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亟待破解

[ 作者:李珊珊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1-18 录入:王惠敏 ]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产业发展不论在脱贫攻坚时期还是乡村振兴时期,都被赋予了诸多意义。振兴乡村产业既能盘活乡村资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提供有力保障,又能吸引人才回流,让乡村在空心化、老龄化的怪圈中实现突围。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要么是乡村产业快速拔地而起又轰然倒地,徒留一片废墟;要么是沦为资本逐利的游戏,乡村与农民很难从中获取实在的、直接的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入地思考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境何在,又该如何破解这一困境。

湖南地区来看,近年来湖南印发了《关于持续推进“六大强农”行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实施意见》《湖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关于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扎实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对全省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但具体到各个乡镇、村庄来看,由于情况不一,不是所有的乡村都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合乎时宜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乡村的地理自然环境的相似性决定了他们的发展产业选择具有相似性,甚至有些地区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及方案同质化严重,对市场的判断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已经较难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因为这些地区的环境和条件以及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决定了他们能够选择的产业大多是种植业或者养殖业,例如瓜果或者蔬菜的种植,或者家禽家畜的养殖等。一项种植产业的发展初期,往往能给农户带来一定甚至可观的收入,但是当其他地方看到了甜头蜂拥而上之后,最终必然会出现农民收入的整体下滑,出现“果贱伤农”的情况。

毫无疑问,这样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助力微乎其微。另外,在产业振兴的重心选择上,由于传统农业收入有限,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空间较小,第二产业发展的空间也有限,大部分地区都把“产业兴旺”的希望寄托于乡村旅游产业的推进。让庞大的城市群体到农村来体验农业、享受田园风情、消费农副产品,既有利于推进农村环境的整治,又能让本地农民增加就地就业的的岗位和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更有助于落实“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要求。因此,很多地区都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以近年来湘西、湘南地区推进的乡村旅游产业为例,一些地方在没有进行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就盲目发展乡村旅游,基本照抄市面上做得较为成功得花海、农家乐、采摘、垂钓这些司空见惯的内容,没有深入挖掘本地的独特资源和文化。最后,巨额的前期基础设施和包装创意投入了进去,无人来游,农民无利可图,村集体资产打了水漂,村级债务负债累累,徒留一地鸡毛。

透过这种现象,我们应该看到地方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过于着急而不够有耐心,忽视市场规律而片面地用砸资源地方式来强行推进,希冀在短时间内“造亮点、造政绩”,最后不仅浪费了大量国家资源,还消耗了广大农民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信心,破坏了乡村产业兴旺的内生动力。

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强化规划引导和产业指导,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其他条件研究编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乡村实际和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农业+”多元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进而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的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老养生、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新业态新模式,深入挖掘湘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资源,精心打造一批带动力强的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样板。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博士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