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基层干部为何群体失语?

[ 作者:刘洋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3-05 录入:王惠敏 ]

    有意见选择保留,有不满私下“吐槽”,有怨气藏在心里……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当前,一些在职干部在公开场合不愿说真话、不想说实话、不敢说心里话,谨守“为官不言”原则,由此产生的干部“群体失语”现象在基层抬头,值得引起重视。(2月27日 来源:半月谈网)

    “这个问题不好说、说不好”、“这个话题我们不好谈”……诸如此类的回应在基层时有耳闻,“群体失语”现象在基层抬头,真心话、老实话、实实在在为百姓考虑、反映政策利弊的心里话逐渐成为“稀缺品”,优胜劣汰机制倒置,“假、大、空”、“空话、套话、废话”成为“主流”。

    为何基层干部将真话实话藏在心里,热衷于“场面话、客套话、应酬话”呢?其诱因不难发现,干部们“群体失语”,往往是基于趋利避害的现实考量,为博取赏识、亦或是明哲保身,认为充分考虑某些官员、领导的喜好,拍好马屁、说好漂亮话则“事半功倍”。其实不然,“为官不言”、“言而不实”轻则混淆是非、重则贻误工作, 基层“形式主义”问题将更为严重。

    笔者认为,为打开真话与实话的闸门,让基层干部做到讲真说实,重点有三:一是要形成一种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氛围。为敢于建言献策的基层干部辅以保护机制,提供多形式的发声渠道和空间;二是要充分发挥民主手段、强化监督机制。杜绝“官僚主义”、不搞“一言堂”;三是领导干部应带头转变工作作风,消除“语言形式主义”,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