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严把标准公正用人拓宽视野激励干部,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选人用人部门应坚持以实绩为导向,在战斗中锻炼人、战役中选拔人、战场中用能人,一方面营造公平公正的政治生态环境,让干部保持健康的成长心态;另一方面,让他们在重要岗位摔打磨炼、增长才干、取得战绩;再者,选用什么样的干部,关系这个地方干事创业的风气,关乎当地事业发展的好坏与快慢。
1.在“战斗”中炼人。战斗是实现目标的主要手段,反映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因素下的基本素质和应战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出经验。日常工作考察的是执行力,要把新录用公务员放到日常、平常、经常中锻炼,一方面,培养分辨事务轻重缓急的本能,正确处理好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既不重要又不紧急、既重要又紧急等四类事项之间的关系,提升驾驭全局的能力,练就沉得住气、把得住舵、善作善成的本领;另一方面,磨炼心性,把平凡的事情做到准确无误、做到不平凡,做出极致、做出品牌,将一般性认识上升为规律性和艺术性方法,成为“黄牛型”干部,让日常工作更细更实更严谨。在专项工作中出实效。专项工作检验的是学习力,干部调整到新的工作岗位,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并非与生俱备、一蹴而就,也不一定与大学所学专业对口,这就需要对所从事的工作及时进行充电。比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了解当地历史底蕴、文明习俗、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内涵等;在城市建设中要学习城市规划、城市结构、城市交通、审批程序等;在环境生态治理方面,要熟知相关环保指数、环境指标、污染因素等,要把经验丰富的干部放在脱贫攻坚、环境保护治理、招商引资、后进村整顿、重大项目建设、突发性案件处理等基层一线和中心工作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催生学习的内生动力,通过真实践、真认知,加快由理论向实践转化,不断强化思维广度、实战力度和专业深度,成为“专业型”干部,让专项更专、强项更强。在特色工作中出亮点。特色工作需要的是创造力,要把敢担当敢作为敢负责的干部放在改革攻坚前沿、新业态体系、创新创业等领域中锻造,充分激发他们的潜力,以身试水、突破难点、啃下硬骨头,在探索中形成独特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体系,出成果、竖品牌、创典型,成为“狮子型”干部,让特色更特、优点更优。
2.在“战役”中选人。战役是由多项战斗组成,直接受战斗的成败所影响,既考验才,也考验德,只有在一系列的“战斗”中才能看清一个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政治立场。构建重才的识人体系,选能人。每一项工作,从不同层面、不同方位、不同阶段反映着干部的才干和优点,对口业务部门要通过日常工作考核、专项效果评估、创新项目拉练等途径综合考评干部战绩,横向比影响力、比认可度,纵向比成绩、比实力,以实绩为导向评先表优,将优秀的干部推荐给组织部门,加大推荐权比重,强化结果运用。树立尚德的鲜明导向,选对人。有的人在基层的时候干得不错,一旦走向更高的位置就出了问题,这是为什么呢?其本质在于思想状况出现了问题,如果说在一次战斗或一次战役中,展现的是一个人的才干,但是经过若干次战役后,他的思想动态便会暴露出来。记得有一部四川剿匪片,里面有一位团长是国民党的投诚人员,试想如果他对上级作出的决定有想法、有异议、有自己心中的小九九,违心应付一两次或许可以,但他会一直积极投诚吗?显然不会。因此要通过若干次战役来检验一名干部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提拔到更加重要的岗位上。建立干部纪实成长档案,选准人。干部考察材料有时写得不准不形象,究其原因,一方面,与考察形式不多、考察地点固定、考察时间紧迫、座谈对象结构比较单一等因素有关,且座谈对象大多拣考察对象好的方面讲,无法全面地去认清一个干部;另一方面,平时考察工作未做到位,等到研究提拔时才去翻找他的成绩,这样提拔起来的干部既不能服众,也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更不能彻底检验他的党性修养。通过建立成长档案,做了哪些事情,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政治上是否过硬,是不是该提拔,适合做什么性质的工作,翻出来一看,让大家一目了然、心服口服。
3.在“战场”中用人。战场是战士取得胜利和战绩的主要阵地,根据战士的战功簿进行惩罚奖赏,体现了一个地方、一个时期的用人观念和主流意识。在“战场”上严把关口。抗日战争时期,涉及到共产党如何对待日本人,如何对待国民党,如何对待汪精卫投降派,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等政治立场问题,曾一段时期,政治路线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我们党把擅于联蒋抗日的人用到了一线、用到了最恰当的地方,通过这些人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最终取得了胜利,如果把反蒋抗日的人用到关键位置就会事与愿违。我们在用人的时候就应该突出政治关口把关,把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既要把有能力的人放在重要的战场,更要把能较好贯彻上级意志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在“战场”中选拔干部。解放初期有很多元帅将军不是从正规军校毕业的,而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红安县那么多将军,很多都是贫困家庭出生,所以我们在选拔干部时可以针对一些岗位不设前提、不设门槛、不设条件,不是把干部放到岗位上再去培养,不看你的身份、背景、年龄大小、学历高低,就看谁在战场上表现勇敢、成绩显著,谁就是真英雄。一个县城每年招录几十个本科生、研究生学历的公务员,哪个能提拔,就看他的实战能力,不能说那个乡镇的年轻人就他一个,他尽管不行也要提拔他,这样没有把他放在一群人中进行比较,而是在一种局部的眼光中考察人,也容易让其他优秀的年轻干部得不到重用,我们应该在“战场”上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工作机制来培育干部、选拔干部、重用干部。在“战场”下补齐短板。有的人会打仗,听组织的话,政治素质好,每一次战斗他都比别人勇敢,在提拔的时候大家都服气,但就是个文盲,作为管干部的部门怎么办呢?那就该想办法来为他扫盲,通过学习、培训、教育、交流等方式弥补这方面的短板。培养选拔干部就是要把适合完成任务的人放在主要岗位上,然后针对他的短板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填补,这样干部队伍才会永葆活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