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扶贫办表示,除统一部署外,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村级填报扶贫数据。(《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扶贫办的这项要求,无疑是大受欢迎的,但是,能否得到贯彻恐怕是要打上大大的问号。好的要求不能有效贯彻,不是因为大家不愿意去落实,据笔者愚见,应该是我们的督查模式造成的“填表不止、资料迎检”已成“固定公式”,只要是这种督查方式不改变,那么基层的表表册册肯定还会不断的增厚。
为了抓好工作落实,我们广泛的运用督查手段,这本是为了促进工作的推进,应该受到各基层单位欢迎的行为,却因为实施方式不妥反而成为了基层单位的负担,甚至成为各基层单位畏惧、反感的上级“形式主义”和“推卸担子”手段。
根据笔者了解,我们各级党政机关均成立了目标督查机构,但是大部分均属于办公厅(室)内设机构,人数少得可怜,精力仅满足于制定考核办法、督查方案、督查行程,一旦遇上大的督查工作,均需要到各单位抽调人手开展,并且一般专项督查都是一对多开展,时间有限、行程紧张、抽调人员业务也不是很熟悉,只能罗列一张清单,死板查看,实地查看、翻阅资料、询问答复等等手段,因为实地看不懂、询问不知道问些什么,只剩下翻阅资料一项手段可以使用,既然你需要看的是资料,那么各基层单位能用上的方式肯定也只能是码上一堆表表册册了。这里面其实大家都很无奈,目督办有心无力、被抽调人员一脸懵、基层单位被动应付,造成好好的一种工作促进手段,适得其反的成了各级负担。
既然很多人认为督查的形式大于了实际,那么是否就可以取消督查这项工作呢?不!笔者认为,不仅不能取消,反而应该更加常态化的进行督查,只是督查的手段必须进行改进,将“督促查看”变为“督促指导”,由现在的大一统、一把抓式的督查变革为“目督统筹、行业牵头、过程介入为主、指导工作为主”的常态化督导模式,由目督办根据全年的重点工作制定督查计划,交由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执行,行业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在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就进行跟踪督导,而不是简单的业务完成后进行追责问责督查,既要给基层单位减压、更要多给予指导,而且在督导过程中严禁提前打招呼、陪同走马观花,简单的就是:环保督查看天看地看水,安全督查看工作现场人员、摆放等等,以现场为主,不要在基层单位会议室里就算督查到位。目督办检查各行业主管部门是否履职到位也很简单,随机抽取地方,不通知基层,由督导单位直接带到现场,看是否找的得到地方、认得到人,就知道是否履行了行业指导职责。
督查,本来就具备保障性,保障工作任务的高效完成;协调性,针对不同内容组织各相关部门、科室实现联动;服务性,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被督查者更好地落实工作;监督性,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事前出谋划策,事中弥补漏洞,事后及时改正的“四性合一”功能,现在片面的成了事后追责“利器”,难怪乎很多基层人员要喊“亚历山大”了,如果多发挥其督促指导的功能,推动工作有效开展,才是真正的为基层减压,促进大家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
(作者地址:德新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