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问责切忌“心太软”

[ 作者:刘厚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8-03 录入:吴玲香 ]

广东多名厅级干部“假装治污”被问责,贵州通报4起落实主体责任不力被问责典型问题,江西开展扶贫领域专项治理问责1180人……《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颁布实施两周年之际,各地公开曝光部分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力被问责的典型案例。(人民日报,2018年08月02日)

近年来,各地持续加大对失职失责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的问责力度,以敢问责、严问责、常问责的实际行动,倒逼责任落实。但却有人认为,问责限制了干部的作为空间,使得干部不敢为。其实不然,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不作为会被问责,怎能因问责就不作为呢?问责只是对责任淡化、对权力放任的对象开展的惩治,只要权力在笼子里,该如何作为就如何作为,也必须作为,怎么就成了“不敢为”的借口。笔者认为,问责切忌“心太软”,就该持续切实传导压力,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少担当、不敢真碰硬、奉行“好人主义”的问责方式,就是对违法违纪行为的纵容。必须强化追责问责,把重点放在推诿扯皮、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单位和干部身上,一旦调查核实到其违法违规行为后,就要该通报的严厉通报、该处理的从严处理、该处分的坚决处分,真正起到问责一人、教育一片、警醒一方的震慑作用。细想,如若在问责时雷声大雨点小,对违法违纪党员干部“心太软”,会有什么后果?那就是一种将权力的笼子私自打开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让权力失控。

问责就是要约束权力任性,要不要问责,问什么责,依据的是《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而不是人情、面子和职位。今年以来,广西把该打的问责“板子”狠狠打下去,仅上半年,全区就问责问题523个,问责551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层面通报典型案例5起,持续释放出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是全国严格落实《条例》的一个缩影。问责时,干部寄希望于“放一马”,还不如在权力使用中讲规矩;而领导想对其管理的干部“心软”,看似是保护干部,实则担心“家丑外扬”坏了名声,还不如解决好日常管理中“宽松软”问题。

“事业心不强,上班混日子”、“效率不高,执行力不强”等现象,虽看似干部的小问题,但唯有进行严肃问责处理,才能使之不成为“主流”,形成坏的风气,才能避免大问题的滋生。问责不是目的,督促干部将责任的担子挑起来才是。权力就是责任,权力在哪里,问责的板子就立在哪里,“心太软”的问责没有用,唯有严问责,才能促使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良好氛围形成。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安县桐梓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