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持续监督执纪问责 强化环境治理决心

[ 作者:蜀锋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11 录入:吴玲香 ]

随着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组全部完成督察进驻工作,督促地方运用司法和行政的手段,加大了环境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回应了群众的呼声。然而问责却超过4000余人,令人深思!

心存侥幸,问题整改缺乏坚定信心。党的十八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随后中央环保部开展了全覆盖的督察;党的十九大为环境保护规划了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明了方向。然而一些党员干部却对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的突出问题上心存侥幸,为了靓丽的GDP成绩单,行“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之事,致使一些地方环境突出问题涛声依旧,甚至出现了变本加厉之势,不仅引起了当地群众的反感,而且引起了中央环保督察组的关注。在陆续公开50余个典型案例中,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发挥了督察震慑、警示和教育作用。

整改环境突出问题需要真刀真枪的实干精神。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因而基层党委政府要在环境保护上突出主责主业,既要对中央环保组反馈的问题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在依规依法中创新思维,运用法制的手段动真碰硬地整改,也在通过自查,排查环境突出问题,采取务实的手段加以整改。更要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结合本地资源优势,依靠科技的力量,在经济转型发展中,以关停并转的方式,培育绿色经济的新动能,既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又在改善生态环境中造福于民,方能坚定环境突出问题的行为自觉。

整改环境突出问题要增强政治定力。为何环境突出问题的整改,有4000余人被问责,关键的问题是党员干部政治站位不高,缺乏动真碰硬的工作作风。因而要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增强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及其配套措施的政治定力,把治理环境突出问题、生态修复与经济转型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既要以严密的法治思维治理环境突出问题,更要在激发社会合力中,营造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各类破坏环境的行为才能得到有效消除。

持续开展监督执纪问责,需要在创新机制中浓厚氛围。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要把创新督察问责、曝光典型案例、干部考核选用考核等有机结合起来,在压实责任中延伸管理链条,方能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站位中,坚定其依法治理的信念。

(作者地址:盐亭县金鸡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