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由敷衍整改看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19 录入:吴玲香 ]

据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消息,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日前在多地检查中,发现一些地市存在明显敷衍整改、应付整改的问题,也有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改不力者。(6月16日,新华网)

应该说,随着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日臻深入,“敷衍整改”、“应付整改”、“纸上整改”等已然成为本次督察中最闪亮的字眼。既然是“回头看”,可想而知前番必然存在问题。然,明知污染而不治,这种“囧”感让人好似打翻了“五味瓶”如鲠在喉。“只拉弓不射箭 ”或是“只摇旗呐喊不见行动”、或是有上级督察便做做样子,该上的项目照样不落下。那么,凡此种种,如果环保督查都不见落实问题,以后的污染治理路在何方?又如何清理这一 “污染路障”?由敷衍整改,足见环境治理的任重道远。

2015年1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新《环保法》宣布正式实施。为全面做好环保法执行工作,公安部在部署各地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同时,针对该法第六十三条中对环境违法适用行政拘留作出的明确规定,制定出台了《行政主管部门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暂行办法》,这可谓是给民众带来了不小的惊喜。个中明确了政府管理监督责任、确认环境公益诉讼主体权益、增大了按日累计处罚违法成本、细化部分可以拘留的情形等。但,回到现实,不管是最严还是更强,关键还在监管的责任是否能硬起来,执行法律法规时的板子能真正、及时的落下来。

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毋庸讳言,多年以来环境治理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虽然算不上老生常谈,说不上荣光,但至少在部分执政人的眼中也算不上“羞耻”。受GDP牵制,需要污染的“这只鸡”产下GDP的“毒蛋”,势必为污染企业撑腰,什么“污染——被查处——恢复生产——再污染”的怪圈反复上演,民众眼中的监管不到位,遮掩了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魅影”,权力的干涉或者监管中与违法排污者沆瀣一气,形成利益相关体,为环保部门正当执法产生“隔断”。在价值丰厚、执法力度过于柔性化等原因中让执法效果更是“杯水车薪”,说到底“敷衍整改”还是权力任性所打下“马虎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对当下负责,也是对未来负责。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责无旁贷。有鉴于此,对敷衍整改需要多管齐下,得抓住地方管理者思想理念“牛鼻子”。因为,单靠企业的遵纪守法、按规操作那是寄希望太高,也是不太现实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把问责的板子两边打;能把环保与发展紧密相关,把环保与政绩挂钩,让党政领导绷紧环保这根弦,决策中给予环保工作以足够的重视;能够真正做到与职位相依,不愿干、不敢干就挪位置;能对污染企业,真正做到断水、断电、清设备、清原料、清产品等等如是,何愁污染不“治”。

一个值得一笑的笑话不在有好深的内涵,而在于其“包袱”戳中笑点。再看环境治理敷衍整改,笑笑之余,跌碎公信力那是何等尴尬。愿此次“回头看”能加大治污治理的筹码,从根上消除那些面对禁令、红线,装聋作哑、打擦边球、轻描淡写、置若罔闻者。亡羊补牢也是一种态度,更愿“回头看”能“斧”过留痕。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