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状况”这一主题,课题组深入调查我国村庄生态环境的总体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治理给出分析建议。
农村生态污染的突出问题
调研发现,经过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乡村环境的高度重视与有效治理,农村生态得到了很大改善,但距离人民对于更加美好的环境需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从村庄层面来看,在211个有效样本中,村庄污染程度为严重、比较严重的比重分别为0.95%、8.35%,总计比例为9.30%;从农户的视角来看,在3129个有效样本中,认为所在村庄污染程度严重、比较严重的占比分别为3.16%、13.97%,总计比例达17.13%。由此可见,农户对于生态环境的切身体验十分深刻,对于环境美好的要求标准较高,农村生态建设工作需要持续改善、久久为功。
就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有如下几点普遍突出:
生产生活污染现象仍是关注重点。从生活污染情况看,在210个受访村庄中,表示存在“垃圾围村”或垃圾随意堆放现象的村庄占比超过三成。在农业生产污染方面,在210个有效村庄样本中,38.10%的村庄存在散养家畜家禽现象;34.76%的村庄存在人畜不分离的现象;24.29%的村庄存在露天焚烧秸秆现象。
生态环境污染类型多样。在176个有效村庄样本中,存在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占比最高,达36.59%;存在水污染的占比29.03%;认为所在村庄存在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的比重分别为14.20%、18.61%。
日常生活污染是最主要来源。在176个有效村庄样本中,污染来源主要为“日常生活污染”的比重最高,超过七成;污染来源主要是“村庄外部工业生产污染”的占15.34%;“农业生产污染”是主要污染来源的占比10.23%;污染来源主要是“村庄内部工业生产污染”和“其他”的占比分别为2.27%和1.70%。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需进一步强化
环保宣传和教育力度仍需提升。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农村的环保宣传覆盖率有所提升,工作力度逐年加大,但仍然难以达到全面覆盖,与理想状态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宣传教育满意度方面,受访农民表示“一般”“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比重分别为37.66%、8.15%、3.53%。
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仍待完善。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方面,在211个受访村庄中,建有垃圾集中处理站的村庄有142个,占比67.30%;设置了公共垃圾箱的村庄占比85.31%。可见,村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较之从前有了很大进步,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其中,污水处理工程、雨污分流改造、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等,仍存在明显短板,也成为群众在乡村生态建设方面的突出期待。
环境保护方式日渐多样,但仍较粗放。从农村垃圾处理的情况来看,在210个有效样本中,实现垃圾统一处理的村庄占79.05%;仍有20.95%的村庄没有进行统一处理。在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上,165个有效样本中,采取收集、转运方式的村庄占比最高,达到87.88%;采取焚烧或填埋方式的村庄占比9.70%;采取引进技术回收利用的占比最低,为1.21%。大部分村庄的垃圾处理方式仍然比较粗放。
强化生态治理,助推乡村振兴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巩固已取得的良好成果,并不断提升治理水平、解决突出难题,需要从如下方面切实努力:
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在宣传内容上,要针对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将土壤环境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乡村环境整治等一些体现农村环保特色和农民切身利益的内容作为宣传重点。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提高宣传教育效果。可以通过文艺会演、村级广播、村庄公告、网络微信和电视媒体等多样化手段进行宣传,使“生态美,生活才美”的理念春风化雨、深入民心。
构建多元共治的参与机制。政府顶层推进:通过专家咨询、部门协商、公众听证等多种形式进行集体讨论,制订生态治理方案,加大生态治理资金投入。企业互动协同:可以采取投资奖励、项目补助、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参与生态建设。发动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可以通过项目资助、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引导社会环保组织、公益组织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强化生态保护法治约束和保障。一方面,完善农村生态保护法律体系。基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构筑一套完善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将降污减排、环保实绩考核、生态补偿和环境税等纳入环境法律规范范畴。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将农村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纳入“村规民约”,结合不同村庄的实际,充分发挥农民民主决议、共商共议的作用,让生态保护成为全体村民共识。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农村生态保护基金,并制定合理的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对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构建多级联动监管机制,从法律和行政上对各级环保部门加大稽查力度,形成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调查咨询中心课题组 执笔:张利明、王莽莽、张振宇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光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