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在中国已经有4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因其拥有美丽的银白色及优良的延展性,经常被人们用来打造手镯、戒指、耳环等饰品。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安徽巢湖的柘皋镇,这里有一位以传统手工打造银饰的老银匠——洪金泉,他传承着一百多年前祖上流传下来的银器加工手艺,至今他所制作的银器还有很多保留着清代的样式。洪金泉告诉记者,“反正我觉得老手艺还是要传下去的。”(6月14日 中新网)
打造银饰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术,可是“由于受到机械化的影响,再加上传统样式老银器加工费时费力,又赚不到钱,已经没有多少人在坚持做了。”老银匠洪金泉因为“这个老手艺,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已经干了一辈子了,也不想让它失传”才顽强地坚持下来。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文化久远的基因。然而现实是,如今有着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亡,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在悄然消失,许多原本世代传承的工艺在濒临甚至已经失传。只有极少数的民间传统艺术靠老一辈艺人的坚守,才得传承和保存,而且很大一部分已危在旦夕,亟待政府和社会出手抢救。对于民间手艺传承和保护不只是个人或家族的一门手艺,而是有关一个行业的生存和传承,一种浸染着民族感情的浓浓乡愁。
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可以说给民间艺术或民间手艺带来了福音,但整整七年过去了,效果并不理想。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传承人的去世而失传甚至消失。因此,笔者认为要想让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落到实处,必须改变当前这种靠民间艺人单打独斗的状况。因为民间艺人势单力薄,若是当地政府及部门能对其进行政策性的照顾,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进行 “穿针引线”、“搭桥筑台”,大力宣传引导人们关心和支持民间艺人,必将能扭转局面,让民间艺术深入人心,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吸引更多年轻人崇拜师学艺,那么民间艺人就不愁后继乏人了。一旦解决了接班人问题,民间老艺人定会给年轻人以精神底蕴,年轻人会给老技艺带来新活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努力,就不愁传统的民间手艺不能焕发新的活力,让其永远传承下去并重铸辉煌。
总之,保护和传承民间手艺既要靠像老银匠洪金泉这种热爱本行业的老艺人,更要靠政府的扶持引导,还要靠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作者简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