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陆邵明:新镇区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

[ 作者:陆邵明 段丹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15 录入:王惠敏 ]

新城镇建设不能忽视文脉传承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段丹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我国新市镇、新镇区建设不断升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记忆场所的保护与活化创新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陆邵明表示,新镇区建设要协调好地方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形成有文化脉络、地域特色、可识别的城镇发展模式。

“新镇区要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空间结构和语境两个方面。”陆邵明告诉记者,从空间结构方面来看,新镇区的历史文化传承可以从“面”、“线”、“点”上着手。“面”就是空间肌理建设。新老镇区在空间肌理上具有一定相似性,新镇区既要传承老镇区特色街区合理的肌理基因,又要因地制宜演变。“线”包括路线、水线、绿线等。新镇区线的建设要有效对接老镇区相应系统,延续特色脉络,确保人脉、气脉与文脉相通。“点”的建设包括标志性构筑物、至高景点以及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新镇区对于这些地标点的选择、定位、设计要总体布局谋划,同时要与老镇区原有地标、公共空间的文化主题、精神相对接。

谈到城镇空间语境建设时,陆邵明表示,美学、文化与社会三个维度上的协调建设是塑造新老镇区语境的基本内容。首先,新老镇区的建筑在形态美学上相互协调。在色彩、风格、材料、尺度、密度上做好衔接,使二区的物质形态自然过渡。其次,实现新老镇区之间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方面的互补和互动。新镇区建设时,要因时制宜地配套建设文化设施,让传统记忆、文化精神在新镇区、新镇人中传承与传播。第三,实现新老镇区的空间场域在社会维度上的和谐共生。新镇区是迁居人群聚居地,其社会结构、生活习惯、消费水平等各不相同,新镇区建设时除了配备社会福利、卫生医疗设施,要相应构建社团组织、民间机构,与老镇区共建、分建社会活动空间,组织向上向善的文化沙龙与民间活动,增加社区的凝聚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