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仍习惯说农田小麦喜开丰收镰,实际上是喜开丰收机——收割机,机械化操作。但是在乡村二三十年前,农民的确是用镰刀动手来收割。那时的“出大力流大汗,打好麦收总体战”的场景时常浮现在眼前,还有那与麦收的农谚更是永久不忘,时常品味着。
当年国人都熟记毛主席的经典名言“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同时也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历史名言的佐证,农村搞麦收亦如此。在小麦收获之前先得腾出一块地势较高且较宽阔的地块来作为堆放麦垛打场辗轧,粮食晾晒,以及存放“杈子扫帚扬场掀,碌碌墩子吓牛鞭”等一系列的专用场地。麦场重地既有“场内吸烟等于放火”的警示标语牌,也有老农随口说出的俗话谚语:“宁让粮,不让场”,意思是场主宁愿借给你粮用,也不能耽误用场,要不然因打场晾晒不及时造成小麦霉烂损失就无法弥补了。还有“晒场如晒粮”的说法,意思是一旦下过雨后或者早上地面相对潮湿的情况下,就需要先晒干场,后再摊晒粮食,不然也影响晒粮。在小麦动镰之前社员们大都卖好新镰把、镰头定好,无论新旧镰,总得先磨磨,直到镰刀刀刃锋利为止,人们常说“磨镰不耽误割麦”,意思是只有镰好才能割得又快又好,就是要讲求效率和速度,这就与人们常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思差不多。因此,那时常见村头地头放着魔石和水盆来供随时有人磨镰用。
当然体现季节不饶人,需要紧张繁忙强收割的谚语更多些。“麦到芒种自死”,是说到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芒种”是小麦成熟的重要时间节点,“芒种”到了,小麦就该收割了,因而又有“四月的芒种顶芒种,五月的芒种打罢场”一说,也确有一定的道理。“蚕老一时,麦熟一晌”是说小麦是有日期的,到了时候,说熟很快,因而有“镰到自熟”的说法,也是在强调,不要等了能割则割。“七成收,八成丢”,更是强调要不误农时,不失时机,适当提前点,可割的生一点,到熟至八成以上可能连捆麦个子的腰子也打不成了,更会断掉无数的麦穗头子,掉落遍地的新麦粒子无法收起来,是多么可惜呀!此外也需要防备“干热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因而要“虎口夺粮”抓紧收割。“麦子发了黄,秀女也出房”,意思是到了小麦收获关键时刻男女老少都要出动,全力以赴忙于麦收,就是大姑娘小媳妇也不能守在农家里了。实际上真是这样,那时大面积的都是种小麦就靠人力在短时间内完成收割任务,忙是自然的,就连小孩也闲不着,那时的小学生还放麦假,由老师领着拾麦拉“复收”,以体现“颗粒归仓寸草归垛”的高标准严要求。正因为麦收期间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得起早贪黑,整天忙的不可开交,并且白天还热得够呛,所以才有俺庄上的老农的埋怨道“奶奶,单到忙时候割麦!”还真够“累人”的大实话呀,那时的农业就是大集体农民还不知道“打工”挣钱(实际上也不允许),也不种什么经济作物,不割麦平时真无农忙可言,他当时的一句“名言”至今留下一个“古语”。
到此,这里来一段“尾声”,经过一段老农民紧张繁忙的辛勤劳作,小麦也算收割并打场完毕,后续工作就该交“公粮”了,由当时叫公社下派的与社员群众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工作组人员具体靠上抓,直到交完公粮才收兵,每到麦收之后生产队就派部分社员用大车小辆的去交,后来实行“责任田”后就有各农户拉着地排车去粮所挨号等验收……。为了抓交粮进度大队干部不停地催,大广播喇叭不厌其烦地喊着这几句话:“自古以来种地纳粮买牲口报行(即交税),皇粮国税谁也抗不过去,早交的有奖……”当年乡村人力收割小麦的情景成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与麦收有关的农谚自然成为历史却有着时代的印记。其中不乏有经验之谈,有的还包含着朴实的哲理性,这些闪光的语言无不展示着一种挺为宝贵的“麦文化”,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具有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它包含乡情,记录乡亲,留下乡愁,啊!那些与麦有关的农谚!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宣传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