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春节回乡见闻:农村的“变”与“不变”

[ 作者:邢献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2-26 录入:吴玲香 ]

春节是人们回家团聚的最好时节。无论人们一年四季奔波在何处,春节都会回到那个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聊聊邻里家常,谈谈工作体会,看看家乡变化。笔者在陕西工作,春节回到豫西的农村家乡,切身体会到了农村的“变”与“不变”。

变化一:乡村的道路宽了。

“要想富先修路”笔者在家乡村庄的一面墙上看见了这个标语。随着国家对乡村交通的重视和“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农村过去泥泞坎坷的乡间道路已经完成了路面硬化,直接连接到了乡道县道。村里的主干道更是修的宽阔,可以并排走两辆小汽车,务工回家的人们可以把车开到家门口了,乡村道路的变化,正在改变着村民们的出行方式。

变化二:农民的私家车增多了。

农村的消费正在升级。早几年在农村老家,见到的私家车并不多,开车回去过年的人们当时还存在着有车一族的优越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买得起车,用得起车的农民越来越多,私家车不再只是城里人身份的象征了。在乡村道路上,由于私家车的增多,时不时还会出现堵车的情景。在乡村里,笔者围着村子走一圈,很多家门口都停放了私家车,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停车位“一位难求”的情况。

变化三:网购消费普及了。

互联网购物在农村已经司空见惯。笔者走访了一家亲戚,他家里过年的礼品大部分都是网购的,“省钱,省力,便捷”是他的直接体会。在村口,笔者发现了购物网站设立的农村服务站,快递网点也有两三家。村里人用手机点一点网站,两三天就能把物品送到家门口已经实现了,互联网购物已经覆盖到了农村。甚至在城市里流行的外卖也已经在乡镇流行起来了,互联网购物正在改变着农村人的生活方式。

变化四:回乡置业的人多了。

随着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很多出门打工的人们把挣钱的目光投向了自己生长的乡村。笔者的老家一直是个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地方,种地打粮等传统农业经济是最主要的经济方式。现如今,笔者回到家乡,看到了村庄周围有3个养猪场,1个经济林种植基地,1个饲料加工企业,这些都是在外务工的乡邻们回到家乡投资经营的。虽然这些实体经济的规模还较小,但已经是乡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雏形和缩影了。

变化五:土地流转集中种植正在铺开。

早几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农村劳动力缺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导致很多耕地土地闲置。目前,农村土地流转集中种植正在铺开,以笔者家庭为例,家庭老人目前有3亩多地,但是已经流转给种粮大户种植了,每年除领取国家土地种植补贴外,还可以按照亩数得到一定比例的收益分红。而集中种植的种粮大户因为有专业的管理经验和种植技术,集中种植带来的收益远大于个体家庭种植的收益,土地“三权分置”放活经营权的优势正在显现。

谈完了农村的“变”,再来说说农村的“不变”,只有对比,才能展现一个立体的农村面貌。

不变一:浓厚的年味没变。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过年是农村最热闹的时候,贴对联,挂灯笼,舞狮子、逛庙会,走亲访友热热闹闹。对比一二线城市每到春节假期人去楼空的“空城”景象,农村却变得人潮涌动。忙活了一年的人们,拎着大包小包,带着妻子儿女回到了农村。互相问候着新年好,互相聊着外面的工作生活。家里的老人们提前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把饭菜置办的丰盛可口。假期结束临走前,家人们在车辆后备箱装满了蔬菜、蛋肉、馒头面条等家里的“味道”。这种浓厚的年味没有变化,这种传统的过节民俗和家庭团圆的意识没有变化。

不变二:农民对乡村振兴的信心没变。

随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计划的逐步实施,农村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下,正变的越来越美丽;农民在惠民政策的带动下,过得越来越舒心。自十八大以来,关于农村发展的政策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具体细化,而农民们也对强国富民的信心越来越坚定。农民们都相信,国家重视,农民自强,农村不再会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将是今后国家全面富强的重要一环。

五个农村的“变”体现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体现着乡村振兴带来的好处。两个农村的“不变”却体现着中国传统民俗的旺盛生机,体现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强盛的期盼。是的,只有国家繁荣富强,人民才能幸福安康,也只有农民幸福安康了,国家才能真正的繁荣富强!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光明网 02-23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