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寥寥的几个字就将基层的意境描绘得如此惬意。可事实真是如此吗?对于笔者这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而言,吃饱了繁华的“盛宴”,哪还咽得下这乏味的“粗粮”呢。况且现实也并非诗词那般幽美,面对反差带来的反差,迷茫也油然而生。
基层相对来说是艰苦的,尤其是笔者所在的西部地区,这里土地较为贫瘠,水利灌溉设施差,全年土地复耕率低,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这也意味着教育的落后,虽说整体文化素质落后会引发对知识的渴望,但厌学的气氛也是相当严重。面对这样的背景,被套上落后、脏乱差之类的名称也不足为奇了。
基层的事可小可大,往小里说就是为群众跑跑腿、办办事,解决一下农民的矛盾纠纷,以及一些困难问题;往大了说就是为老百姓谋福祉,落实惠农政策,致力于“三农”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干事时,多数是在与群众打交道,“唇枪舌战”中让群众理解意图,从而让他们自愿加入其中,配合我们推进工作,很多时候有说有笑,工作也是别有一番趣味。较北上广深“漂”的同学,我没有他们那样的压力,虽说都有苦,可这里却能苦中有乐,因为百姓是淳朴的。
基层的优势怕是清静了吧,白天里唯一的喧嚣不是几声广播就是农机的响动,晚上就更别指望了,没有在人烟聚集处,这里就像是进了“小黑屋”那般。有了清和静,思考的时间也多了起来,想想自己做过的事,虽然微不足道,但也是助力乡村发展的一点儿力量;看看周遭的群众,日子虽苦,却不曾放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回首曾经的自我,那时豪情壮志的自己已然迷失,只留下一具空壳,等待灵魂的入住。
弥留之际,望着那些生活艰苦的群众,有的人坚定了走为人民服务的道路;看着那些在自理能力突出又好学的学生,有的人选择了教书育人的道路;看见自己瓶颈的人,选择了深造,回到了曾经的求学之路……因为他们在基层遇见了最初的自己。
(作者地址:中共玉溪市江川区雄关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