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亲情小屋”给留守儿童更多关爱

[ 作者:易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0-18 录入:吴玲香 ]

团河北省委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现实状况和实际需求,在全省10个深度贫困县,依托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学校每县建设1至3个“亲情小屋”,是集农村留守儿童情感关怀、课后辅导、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阵地。(中国青年报 10月16日)

团河北省委在脱贫攻坚的实践索中,利用自身的力量和优势,在深度贫困县依托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学校建立“亲情小屋”,进一步改善其教育环境,立志成人成才,报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做法值得推广。

虽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在党委、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关爱下,教育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隔代培养、亲情联系不紧密、生活方便的诸多问题阻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虽未出现辍学现象,但是很多留守儿童因缺乏心理疏导产生了厌学情绪,有的过早走向社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发生,给在外务工的父母也很大的生活压力,甚至影响了家庭的稳定。

扶贫工作的新实践为关爱留守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脱贫攻坚依靠党的政策、政府的项目支持,贫困群众的生活得到有效改善,但是原有的留守儿童之家由于缺乏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处于半瘫痪状态,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工作停滞不前。因而在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中,需要团委、妇联、工会等群团部门,利用自己联系社会广泛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力量和特长,集中社会爱心人士的智慧,依托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或原有的留守儿童之家,建立起一个个“亲情小屋”,完善网络视频通话设备、励志图书、心理辅导沙盘等设施,免费开通无线网络,配备了服务器等设备,建设集农村留守儿童情感关怀、课后辅导、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阵地,帮助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及常年在学校寄宿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存在的各类问题,为留守儿童学习成长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在实施脱贫攻坚中,各级团委、妇联、工会等群团部门要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借鉴河北团省委的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仅在贫困县,而且也要在非贫困县的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建立一批“亲情小屋”,整合专业社工、青年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等各方资源,常态化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活动,破除留守儿童在亲情联系、学习辅导、日常照料等方便的困难,让其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自小立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的宏愿。

(作者地址:盐亭县茶亭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