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孟淑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 作者:孟淑凤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08 录入:王惠敏 ]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大城市所带来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青壮年们为了养家糊口纷纷走上了背井离乡的道路,只有在农忙甚至过年才回来,造成的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这现象已经成为我们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新挑战。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不能跟随父母一起生活、接受父母监护,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代为监护或独自生活的儿童。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堪忧,呼吁社会了解这个群体,给出具有建设性的帮助和建议。

1、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状况和特征

1.1 心理呈现两面性

父母亲在儿童幼时离开,将孩子交于祖父辈或者其他人抚养时,有些儿童会慢慢适应这种环境,早早地独立,帮助家里做些家务且应变能力强,有时在遇到临时监护人身体不佳的情况时还能照顾家里人,成长速度较其他孩子来讲快一些;但也存在一些儿童因为缺少父母亲的陪伴,加上学校的学习压力和社会相关部门工作不到位,种种原因使得这些儿童出现心理上的问题,甚至脱离成长的轨道,走上了歪路。

1.2 学习进步滞后性

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因为没有较多亲情的温暖,消极心理严重,脱离了父母们的管教和束缚,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进而荒废了学业。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业上出现得不积极,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学校老师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不够或者太低,有些老师甚至是没有责任心对学生情况不了解,任由他们发展,产生了所谓的放养状态。

1.3 亲情温暖缺失性

远离家乡的父母们,当他们在外地打工想念孩子时多是采取电话联系。通过一条电话线感受远方家人的爱和温暖,每天或者隔几天的电话联系,无外乎督促学习,听家里人的话,却很少关心留守儿童是不是快乐。农村留守儿童盼望接到父母的电话,在接到父母的电话时是欣喜若狂的,他们盼望着父母能早日回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在亲情上是缺失的,长大后有的会出现恋母、恋父情结。

1.4 安全意识薄弱性

农村留守儿童多是一些未成年人,有的年龄甚至很小,他们是涉世未深的,属于弱势群体。正是因为这样,一些拐卖儿童的悲剧才接二连三地发生。农村留守儿童中稍微大点的孩子,他们处在一个叛逆的阶段,对这个社会充满了好奇,但事实是他们本身的安全意识太薄弱,对于社会的诱惑、危险又知之甚少,往往会成了不法分子的目标。

2、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针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建议

2.1 家庭——孩子温暖的港湾

2.1.1 亲情的最初来源。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消极效应是不容乐观和不容忽视的,针对出现的这些情况,家长们要定期回来,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安全感和自身的被需要。多给孩子们一些身边的陪伴和心与心的交流,让亲情有所缺失的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父母亲的温暖和浓浓的爱意。帮助孩子们疏导心理上的压力来增强他们的自信感。

2.1.2 行为态度的模仿者。都说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很多时候是认同父母、以父母为榜样的,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父母亲对其的影响有的是潜移默化的,有的甚至是一生。农村留守儿童也不例外,他们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对待突发事件上都会有意或者无意模仿他们。父母双方要认识到这种模仿的重要性,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努力为自己的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2.2 学校——孩子成长的摇篮

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亲离开后,生活最多的地方就是学校,学校算得上他们的第二个家,学校的老师承担第二监护人。学校方面有责任提供稳定的学习环境如寄宿型校区,因为临时监护人安全意识相对薄弱,文化水平也不高甚至社会生活实践单一,加上思想保守带有封建性,寄宿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学校应当完善基础设施,给孩子们提供稳定、健康、卫生的生活环境。同时老师要多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和情感动态,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地融入学校氛围中,让他们健康和快乐地成长。

2.2.1 亲情的给予者和人生道路指引者:教师。当农村留守儿童不在父母亲身边时,老师既是临时监护人又是亲情的给予者,老师每天陪伴孩子们的日常起居,同时传授知识,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不少于父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本身教师这一职业就是充满压力和责任的,这一职业要求老师对学生要保持耐心和爱心,尤其是面对着特殊情况的农村留守儿童时,当格外重视。最后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跟上潮流以及形势的变化。

2.2.2 孩子的大家庭:集体。一个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与这个社会脱节的、独立存在的。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遗传扮演着重要作用,但后天的社会大环境、原生家庭也是不能忽略的。学校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身边的同学就像兄弟姐妹,学校和老师们要好好利用这一优势条件,带给学生成长的动力,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中那些看起来比较消极的孩子。适当开展一些校内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作文大赛、“小小发明家”等,目的是开发每个孩子的潜力和兴趣爱好,争取让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在参与活动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积极、乐观对待生活。

2.3 社会——孩子身边的阳光

2.3.1 培训:增强安全的意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安全意识低这一情况,社区或者乡镇政府应该组织有技术、有经验的人员对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主要包括家庭用电安全,家用电器的日常操作,再有就是交通道路安全。农村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防拐卖应该放在首位,如何防拐和看护,这些问题都要相应解决,制定出措施,旨在增强临时监护人的安全意识。

2.3.2 社会企业:帮助需要的家庭。对于一些县乡镇企业,应适当地伸出援手帮助困难家庭,比如提供给孩子上学的文具和季节变化的衣服;为老人送过年过节的礼品,组织社区活动,给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亲提供就业机会,等等。

2.4 国家——孩子身后的保障

2.4.1 国家城市的发展需要农民工。城市的发展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包括农民工。没有了他们,城市的运转将不再是那样自如和灵活,他们脱离了故土,来到他乡务工,不仅收获了经验和本领,而且得到了锻炼,同时为以后回乡创业打下了技术的基础。

2.4.2 补助拨款措施助农民工一臂之力。正是因为城市的发展需要农民工,所以更要保障好他们的权益。对于那些来到城市的务工人员,在流动人口管理税收里应划出一部分,补助给务工人员家里,福利落实到具体的留守儿童身上。社会保障要做到公开、公平,讲求均衡发展,完善养老体系,尤其是农村赡养老人问题,补助那些困难家庭,避免问题老人带来问题儿童。“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愿望,让每一个老人不再为生计犯愁,为他们带来相对完善的养老政策,生活保障补助,让他们感受到幸福,以及不在父母身边的留守儿童感受到幸福,避免或者减少问题老人、问题儿童的悲剧再现。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肩上的责任。鼓励和支持有技术、有经验的农民工回家乡创业,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资金援助和技术指导;也支持他们在所在城市创业,尤其是第三产业,优惠城市户口落实和买房政策。

2.4.3 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为农民工缓解后顾之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动态,要落实解决和深入研究,发挥这一作用的主要还是学校,当然还包括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其子女可以带在身边,这种情况下解决上学问题就成了头等大事。目的城市公办类学校可采取降低适龄儿童入学门槛,减少学费,杜绝一些乱收费现象,平等友爱对待每一个适龄儿童,以求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另外农民工子弟学校针对务工人员的子女们要多予补助、奖助,政府出台政策,加大这些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寄宿条件,完善学校里不合理之处,让务工人员的子女们在校学得用心、吃得放心、住得舒心。

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 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9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