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村工作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关系到农村社会的持久稳定,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从近几年开始,我所担任第一书记的跳礅村高度重视依法治村的工作,多次召开两委会,统一思想,加深了对开展依法治村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但制度有了,内容有了,法治主体有了,依法治村的推行在各个村组还是困难重重。群众百姓遇到事情更多的还是靠人情、关系等去处理;村干部对村组的法治管理推进也更多的是靠行政力量推进。我总在思考,这样老百姓这样被动的“法治”肯定不是我们应该接受的满意状态,更不是依法治村的终极目标。那依法治村的推进到底困难从何而来呢?
首先,我们村两委干部作为依法治村的责任主体,在法治的认识上就离党和国家的要求有一定的偏差。近两年来,我们虽然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开展了一系列的依法治村的工作和活动,但是村干部作为带领全村致富的带头人,更多的还是将精力放在了村集体的经济发展和项目内容上。虽然在村民自治,村规民约的内容中形成了完整的法制条文,但这也仅仅是从条文上去遵守,距离我们所追求的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村干村民联合自治的境界还有很远的距离。
其次,推行中没有把持原则,行动难免流于形式。近年来,根据法治推进,“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规章制度纷纷制定,印发成册。但更多的是用制度去规定约束村干部的行为,而村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得到村民群众的广大配合,特别是涉及到个别具体利益的时候,为了避免矛盾的加深,村干部更多的是采用安抚的方式去和稀泥,难以理直气壮的去批评教育。
再次,普法宣传不深入,群众对法治认识不深刻。在依法治村的过程中,部分村民群众总觉得法律离自己很远,我不偷不抢,谁也别想来管我。还有少数群众,对发法治采取实用主义,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就依法进行,在对自己的法定义务却长期拒不执行。就拿我村留守老人的情况来说,很多老人及子女的认识都是停留在道德上,认为子女有条件就拿点给老人,如果条件不好就找政府。完全忽略了赡养老人是每个成年人的法定义务,我国在《婚姻法》,《老年人群益保障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最后,就是个别村干部特别是组级干部在为村民服务的时候没有把握法制观念,遇到困难能拖就拖,不能拖就矛盾上交。将小矛盾拖成大矛盾,本来能用村规民约解决的问题拖成了意气之争。
依法治村进展到如今相对过去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我看来,各项制度条文已经完善,法治的主体责任也已经明确,完整的框架已经搭建完成。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从根源上解决依法治村推进中的问题。
首先,依法治村要从普法开始。老百姓要守法,首先要懂法,明白法律的权威,明白法律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明白法律赋予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而且在普法的形式内容上不能仅仅在停留在过去喊口号,拉标语,开大会的形式。更应该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从他们身边经常发生的矛盾纠纷出发,让法治融入村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从小到出行买菜,到占地补偿,都要让村民群众切切实实的体会到,法律就在自己的身边。从人治精神逐步转变为法制精神。
其次,完善规章,深化制度。现在,各项依法治村的规章制度已经建立,下一步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特别是要结合本村的实际,在我村的重点工作,难点工作上更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在村级重大事项的处理上更要将村民治村,民主监督体现出来。
最后,加强村组干部教育,带头做好法治建设。村组干部是村级行政的主体,所有的依法治村都的进行要经过村组干部去实现。在这个前提下,村组干部能不能承载好依法治村的要求是对我村法治进行的重大考验。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组干部当好了车头,村民群众才能在车厢中平稳前行。
总的说来,我村的法治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但在新的背景情况下,依法治村怎么深入推进还有很多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思考。
(作者系桥头镇跳礅村第一书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