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乡长,快到屋里来坐,你硬是不怕累,又来看我们。”六月的一天,帮扶干部罗军又来到了重庆市武隆区庙垭乡凤游村柏树湾贫困户邓安光的家,他这次来主要是看看自己帮扶的贫困户林下鸡长得怎么样?辅导贫困户核算收入账,顺便也看一看自己帮扶的贫困户成员邓安光近日的身体状况。(6月17日 华龙网)
长期以来,扶贫效果不好,落实不到位,沦为走过场,在不少地方,扶贫工作成为了“口头重视、实际靠边”的形式主义。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一些扶贫干部不在状态,光喊口号不做事;有的党员干部对“精准扶贫”理解不到位,认为自己“遥控指挥”就可以了;还有的弄虚作假,靠数据注水“脱贫”。毫无疑问,这样的扶贫不仅无法脱贫,更浪费了有限的扶贫资金,引起群众的反感,伤了广大群众的心。
扶贫,说白了,就是要让处于贫困状态的老百姓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让他们在物质上摆脱贫困,无疑是最重要的任务。因此,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积极耐心,带着感情和责任真心扶贫,为贫困中的老百姓带来去切实可行的脱贫办法,让他们都能真正拔掉“穷根”。
党员干部要带着感情扶贫。扶贫工作是需要党员干部与群众多交流,进村入户,了解贫困群众的生活现状,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分析贫困的原因,是因病致贫、因智致贫、因灾致贫,还是因学致贫,看他们究竟在哪些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帮助和解决。只有看到真实的情况,了解群众真实的想法,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也才能真正将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将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窝里。
党员干部要带着责任扶贫。扶贫不是一句空口号,也不是走走过场,完事走人的形式主义。它需要我们的干部真心实意的付出,用心去帮助老百姓,把老百姓的脱贫工作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能经常到贫困家庭去坐坐,多了解贫困人员的思想动态,多和他们谈谈心,说说话,扶贫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呢?如果党员干部都能像重庆帮扶干部罗军,自己多亲自到帮扶的贫困户林下鸡长得怎么样?辅导贫困户核算收入账,顺便也看一看自己帮扶的贫困户成员邓安光近日的身体状况,脚踏实地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如此,何愁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感情,是人与人、人与事物的桥梁纽带。是否带着感情,取决于干部党员对贫困群众的根本态度,取决于干部党员的责任担当。在扶贫中投入的感情深浅、多少、高度,将决定抓扶贫的关注力度、程度和深度。下“绣花”功夫,心之所到,情之所在,力之所及,方能让扶贫政策、项目、资金做到落地生根、发芽成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